从教28年来,他一直担任两个班英语教学工作和一个班班主任工作。他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以身示范两手抓,一手抓学校党建工作不放松;另一手抓教育教学工作育好人。他就是宿松县实验中学党总支副书记、英语高级教师方辉。
多年来,他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冲锋在前显担当,奉献教学见初心”。
党建引领促发展
作为党总支副书记,方辉深知学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创新推进学校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学校工作中,他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找到切入点,抓住关键点,把握落脚点,大力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由于实验中学党员人数众多,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他认真组织落实每月的“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小组理论学习;加强对党员的先进性、示范性的教育。他带领大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非党员教师潜心教学,扎实抓好教学质量,让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21年度全县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评比中,该党总支工作总分位列教育系统第一。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认真落实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的黑板报,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比赛;利用少先队宣讲革命故事、“我唱红歌歌颂党”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在教师共同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方面,通过学校党总支开展“青蓝结对”工程,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成为了教学主力军,有效加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志愿服务守初心
作为总支副书记,他一直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满腔热忱地参加学校和教育系统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每一次志愿者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积极倡导全体教师秉承公益事业,践行雷锋精神,参加公益志愿活动。
在学校、在班级,总会有一些孩子缺失亲情;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刻存在。他带头积极深入到班级和留守儿童之家,与这些孩子进行结帮结对,以一颗关爱之心,呵护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温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直达孩子们的心扉。
新冠疫情从爆发到现在,该校志愿者服务队也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哪里有疫情,哪里有防控任务,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一名有28年党龄的党员,在困难面前,他从不畏惧退缩,始终坚守在防控第一线。他用爱心换来安心,用信心决战疫情,为防控疫情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党旗飘扬之地,就是他初心绽放之地。
教研教学乐融融
作为党员教师,他一直跨年级担任两个班英语教学工作,每两年就有一届毕业班;同时他还担任一个班班主任工作。在每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乐此不疲。70后的他陪00后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因为始终保持初心,他将教学视为工作的生命线。他用心研究教材,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2021年9月,他组织开展的省级课题《智慧校园中,双师模式下初中英语口语听力减负增效的研究》顺利结题。他是该校唯一一个组织主持省、市级课题的研究者,并将课题成果在集团校英语组进行了推介运用。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他为人师表,爱生如子,诚信自律,在教育队伍中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只有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对三者讲台的执着,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方辉一直秉承着“耐心相待,静等花开”的信心,尊重着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去工作。他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尊重,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老方”。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他揣着关爱孩子们的初心,坚守教育阵地,砥砺前行。
“五育并举”育新人
作为宿松县初中教育的龙头学校,实验中学始终聚焦高质量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了融合式育人的方式,成了该县中学教育的示范点学校。该校党总支将“五育并举”列为了学校办学特色进行打造:以德育来塑造孩子优良品质,以智育来提高教学效率,以体育强健孩子的体格,以美育来提升孩子的审美素质,以劳育培养孩子实践能力。除了自己贯穿“五育并举”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他还在总支会、支委会、党小组上大力宣讲,积极落实。他还亲自发动团委、少先队适时开展相关活动、比赛,吸引孩子们参加。通过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五育并举”时时渗透,最终达到育人目标。
“五育并举”的方式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起到了启智雅行的作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体育比赛、美德好少年的评比,优秀少先队员的选拔,三好学生的评比,“五好”学生的选拔等,让该校“五育并举”落实到实处,并且能落地开花。教育真的需要他这样的教师,尤其是需要一线的党员教师和我们党务工作者将党建工作和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引路人的作用功不可没。
为抓好学校党建工作,方辉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身边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他用创新的精神、创优的志气、创品牌的骨气,让许多学生受到了熏陶,树立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吴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