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名校风采 > 正文

研学促双减,旅行探真知 ——桐城市大关教育集团校卅铺初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为确实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桐城市大关教育集团校组织各成员校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研学旅行活动。

3月17日早上八点,卅铺初中的七、八年级学生带着行李,在各班班主任的带领下,有序地上车,出发前往坐落在孔城镇的研学教育基地,开始了两天的实践活动。

由于天气变化,开营仪式选择在集结大厅进行。在教官的指挥下,六百多人的大厅鸦雀无声,同学们笔直地坐在座位上,听着安全第一课;庄严的国歌响起的时候,同学们齐刷刷地向国旗敬着队礼,歌唱国歌,然后在国旗下庄重宣誓。

开营仪式结束后,教官将学生进行了分组,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学员都按分定的小组,在各自教官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基地里的活动课精彩纷呈,有非遗剪纸、桐城名人轶事、桐城八景介绍、机器人操作、多米诺骨牌效应、射击训练、环保教育、应急急救、高空索桥……同学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在各个活动场所轮番上阵,因为都是平日课堂上极少涉猎的领域,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极其浓厚,都积极地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发现,既拓展了知识,又磨练了意志。

实践活动之余,基地的教官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击鼓传花、拔河比赛、翻牌猜成语等,同学们在这里有张有弛,快乐自在。

3月19日早上7:20,我们又乘车出发前往黄山市的研学基地。第一站是参观了徽州文化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徽州历来以山水之秀、人杰地灵、商贾之富、文风之盛、民风之淳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和“文物之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是明清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光辉代表,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彩缩影。领略了古徽州文人文化以及徽商的崛起与鼎盛,对徽州人自古重视教育、崇尚读书,更是赞赏有加。

第二站是参观了黄山城市展示馆,了解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随后探访了唐模古村。

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因而被称为“唐朝模范村”。

在去唐模古村的路上,同学们看到了那棵有着四百多年的香樟树,只因在黄梅戏《天仙配》中,以樟代槐,充当了月老,故称“天下第一媒”;看到了那个“同胞翰林”牌坊,感叹兄弟两个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还看到了“孝心湖”,了解了“孝”的真谛;更为“一渠通全村、数桥连两岸”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而流连忘返。三月的唐模,白墙黑瓦,石径通幽,垂柳依依,金黄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杏花,绿油油的麦田,一切的一切,都在烟雨朦胧中静默着静默着,让人不忍高声喧哗,生怕惊扰了这个古朴自然的历史名村。

3月20日上午8点,我们先后参观了徽州古城和渔梁坝。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同学们跟着当地的导游,认真地听着讲解,在古城墙、徽州署府、陽和门、大学士牌坊等古建筑下纷纷留影纪念。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走在古村的渔梁街上,仿佛就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华与落寞。

来到大坝,同学们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只见新安江水碧波荡漾,两岸的白墙黑瓦小屋倒映水中,左边的青山也倾慕这一江春水,浸没其中。同学们自由自在地在滩上捡鹅卵石、打水漂、拍照片。堤坝上人影憧憧,笑语盈盈。

午饭结束后,我们踏上了归程。一路上,同学们意气风发,畅谈着此次研学旅行的收获和感想。

随着班级群里所有的同学都回复了“已安全到家”,该校为期四天的研学旅行活动完美收官。正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研学促双减,旅行探真知,一张张收获满满的笑脸,正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姚会琴)

校校通新闻报料:0551-62639900   校校通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