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最适宜的当是出游放风筝了。天空中飞翔的风筝就像童年般无忧无虑,令人心驰神往。中班的孩子好奇好问,对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风筝怎么就飞到天上去了呢?它长长的尾巴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可以在幼儿园里放风筝吗?针对这些问题,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中一班开展了“童年‘筝’好”的主题探究活动,孩子们对于风筝的探索就此拉开帷幕……
风筝的起源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于是教师以视频为辅助详细地介绍了风筝的起源,并对风筝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风筝古时称“纸鸢”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
风筝我知道
你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呢?你放过风筝吗?应该怎么放风筝呢?放风筝需要注意些什么吗?通过这样四个调查问题作为导入,孩子们对风筝有了初步地了解,孩子们将自己调查的结果画下来,并带到班级里与伙伴们进行分享。
为加深孩子们对于风筝的经验,教师特地将风筝实物带到班级中来,对风筝的结构,以及每个部分的作用进行介绍,了解到原来风筝是对称的,只有对称了才能够保持平衡,最后请孩子们共同绘制风筝的蒙面,设计专属于中一班独一无二的风筝。
风筝手艺人
了解风筝的起源并观看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后,小朋友们对于制作风筝的兴趣达到了高潮。通过学习网上手工制作风筝的步骤,大家一起梳理每个环节并画成一目了然的制作图纸。在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制作风筝的材料就准备完毕了,孩子们高兴地开始制作风筝。首先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用塑料袋制作蒙面,一组用彩纸制作蒙面;有的用吸管制作骨架,也有用木筷或竹签制作骨架;放飞线有的专门买的,有的则是用细线或棉线代替。当然不同的材料最后做成的风筝也是五花八门,那么谁的风筝能够飞得高飞得远呢?
我们的问题
风筝为什么没有放飞成功?孩子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讨论,得出了以下几个结果:
“风筝太重了,不能用筷子!”
“我用的吸管也不行啊,是不是塑料袋会更轻?”
“也许是飘带太短了呢?”
“今天也没有风,我已经跑得很快了。”
经过了集体的讨论,我们也进行了经验的总结和活动反思,提出改进方案,为下一次做出能够放飞的风筝做好铺垫。
教师思考
在主题课程中,我们以幼儿为主,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追随幼儿脚步,随时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几次组织小组讨论、反思,并调整课程延续的方向,根据幼儿的疑惑开展活动,通过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实践探究、家园配合等,了解什么样的材料不适合用来制作风筝。孩子们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收获了丰富的体验,有收获的幸福,也有未尽的遗憾。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带孩子们了解了风筝文化、增长了知识和见闻,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还体会到亲手制作风筝并在幼儿园里放飞的别样乐趣,不管结果如何,过程中的美妙是无法言说的。春光正好、微风不燥,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可爱的笑脸就是春天最美的样子。
(撰稿:侯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