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在一次中班数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物品之间有规律的序列,活动后幼儿对于规律排序的物品的现象充满兴趣,由此拉开探秘“模式”的序幕。
第一阶段:描述顺序
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发现了一些简单的规律,于是老师着重引导孩子们进行模式的识别,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你看出这里有什么规律?你注意到什么重复的东西吗?帮助孩子们明确模式的结构。于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去进行模式的描述。
第二阶段:探索规律
幼儿带着问题开始探索新的规律。在桌面玩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验证,利用雪花片的颜色、大小和数量进行有规律的拼插,探索并发现新规律。区域活动中,幼儿操作数学区教玩具,将彩色冰棒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摆放;建构区的幼儿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积木进行搭建,自主发现新规律。
第三阶段:创造规律
在游戏和活动中,幼儿不仅从视觉上感受模式中规律的重复性,还从肢体动作上去感受模式。于是在户外活动中,他们利用呼啦圈和身体动作创造模式。
模式探索一:如果利用呼啦圈来造房子,怎样摆放才是有规律的呢?幼儿按照自己想到的规律进行呼啦圈的摆放,在一次次游戏中感知和创造不同的规律。
模式探索二:在散步活动中,幼儿自发进行排队游戏,他们根据性别、高矮、服装等方面特征进行不同的规律排列,从简单到复杂。有的幼儿发现规律后开始主导游戏过程、有的幼儿听从安排参与游戏,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次次有趣的模式规律游戏。
第四阶段:发现规律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呢?幼儿通过生活经验亲身感受,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模式。
经过三个阶段的探索,大多数幼儿已经对规律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开始关注身边一切有规律的事物,带着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开始寻找幼儿园中出现的规律。瞧!自然角中按照大小规律排序的木桩围栏、区域柜上蓝白颜色排列的布帘......幼儿兴奋地寻找着每一个有规律的现象,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通过本次数学核心经验的探索活动,幼儿们对于模式排列的规律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从粗浅的描述、创造再到最后的发现,体现了数学认识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但模式认知的轨迹远不止于此,接下来教师将继续带领班级幼儿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索。
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