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火生,在金寨县可谓是耳熟能详的名字,我虽然与他只有一面之缘,通过几次书信,但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却已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9年秋,周火生老人在时任南溪希望小学校长邵远新的带领下,来到了天堂寨中心小学进行友好交流活动。记得中午吃饭时,他谢绝了我们的盛情,不喝茶,不喝酒,不抽烟,就着几盘蔬菜、咸菜吃了两小碗米饭。我感觉很过意不去,再三请他还吃一点,可他说自己习惯了这种清淡的生活方式。
我和他谈得很投机,尽管他的苏州式普通话让人听起来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努力地听着,因为我从心底里佩服他、敬慕他,并决心向他学习,立志做一个终生乐于助学的热心人。
周老师看到我办的《摇篮报》,大加赞赏,并签名留念。同时决定在天堂寨镇资助十名贫困学生。后来,他还寄过几次图书给我们学校,我也把每期的《摇篮报》寄一份给他,直到现在。
周火生老人是苏州市千灯镇人。1993年,他从报纸上得知“金寨希望小学”后,便寄去了第一笔助学款。1995年,退休后的周老一路辗转,经历57公里盘山公路的颠簸后,第一次走进了金寨希望小学。眼前的情景让他难以忘怀,学校简陋的办学条件触动了他,许多孩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令他痛惜,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捐资助学的信念。
回到千灯后,周老决意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扑在为贫困孩子的捐资助学上。仅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是远远不够的,与老伴商议后,夫妻俩决定通过义卖图书的方式,筹集捐资善款。
这一干就是25年。周老的4辆崭新的三轮车被他骑成了废铁。千灯当地百姓回忆,乡间小道高洼不平,有时周老连人带车翻倒在田沟里,“他不关心自己哪摔伤没,先宝贝那些书有没有湿了、脏了”。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周火生每次外出进书和卖书,都是自带干粮和水。有一次去金寨,为省下旅馆费,他就用随身衣物盖着身子,倚着墙角打了个盹。省下的15元住宿费,他多买了100支铅笔发给了贫困学生。2015年,他将募捐钱款和物资送往大山里的希望小学,这也是老人第100次走进金寨助学。
进入耄耋之年的周火生患上脑梗后,精神已大不如前,走路也有些蹒跚。但是老人却始终没有忘记5月19日是金寨希望小学的校庆日,始终没有忘记第100次前往金寨助学的诺言。
周老是一个勤于钻研、勇于奉献的人。1963年他主动要求去千灯长泾初级小学从事复式教学和研究,在边实践边研究中他写出了几十篇复式教学的科研论文,分别在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山西、陕西等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革前和1986年先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复式教学》一书,1993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为师范生选修教材。1987年在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在昆山,他被称为“希望骆驼”、“希望老人”、“昆山捐资助学第一人”,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希望工程搭桥工”。
周老先生,您不仅是我们金寨众多贫困学生的福星,您更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标杆,为师为人的楷模!
(注: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黄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