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年学生报名需要交多少学费?学费有没有涨?”开学报名,有学生家长问道。
我微微一笑:“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学校开学只收取学生的作业本费,小学生每生10元,初中生每生20元,不收取教科书费和学杂费,这两样费用均由国家财政支付,不需要家长自己掏钱的。”
“喔,老师,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能享受贫困生补助吗?”
“当然可以啊!”
“那我们现在有营养餐吗?”
“非常抱歉,没有。营养餐补助只有农村学校的学生才能享受这项政策。”我耐心的向她解释,“不过,我们学校的食堂本着公益性的原则,按照成本价收取学生的伙食费,而且菜品质量也不错哟。”
“好的,谢谢老师。”
“现在国家和政府对教育和学生真是太好了啦!”
“是呀,我家的儿子今年中考结束后报了五年制定向培养师范生,是安徽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学费全免,还有补助,并且学成毕业就可以回家乡当老师了……”
“我家的大女儿去年上了金寨县职业技术学校,我家是贫困户,学费全免,还能享受国家的“雨露计划”……”
“国家对教育真是舍得投入啊!”家长们纷纷赞叹着。
目送远去的家长背影,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凝视着美丽的校园: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功能齐全的运动场,造型别致的食堂……看着这个政府斥资1.2亿元重点打造的新学校,“设施一流,师资一流,条件一流,环境一流”!我又想起了家长的感叹:“现在的社会真是太好了!国家和政府对教育和学生真是太好了啦!”
看着看着,我不禁陷入沉思,想起自己的求学生涯。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孩子有学上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苦并快乐着。我就读的学校是一所祠堂改建的,教室里的地面和操场一样都是泥土的,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坑坑洼洼,特别可恼的是不能下雨,一下雨啊,外面大雨滂沱,屋内小雨嘀嗒。课桌椅都是学生自己从家带来的,高低宽窄,大小不一。黑板就是一块木板用黑漆漆过放在一个木架上。最喜春夏,气温回升,一天暖似一天,教室四面通风,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吹进来,翻乱桌上的课本。可到冬天,寒风从蒙着薄膜的窗户缝中钻进来,钻进肥大的破棉袄,冻得我们瑟瑟发抖,冻破了小手,冻得鼻涕直流……
学校除了一块凹凸不平的平地外,没有操场,没有篮球架,没有乒乓球台,没有高低杠……但简陋的条件,也挡不住孩子爱玩的天性。每到下课,都是人声鼎沸,到处都是人头攒动。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各玩各的游戏:滚铁环,抽陀螺,打纸机,踢毽子,跳绳,斗鸡(一手提着一条腿,单腿站立行进并相互碰击),挤油(一群人并排站立靠墙角用力挤),“溜冰”(从土坡上从上滑下来)……直到今天,有时我还暗暗惊奇:那时的孩子真皮实,不管怎样顽皮,很少有学生会因为顽皮而伤筋动骨的(当然,像蹭破皮这样的小伤都不叫事,记的打纸机时是手指打在地上打肿了,指甲裂了,都是家常便饭,都没当回事)。
当然,当时最苦恼的是开学。因为家家都很穷,几元的学杂费和书本费难倒了一大片。每到开学,父亲都得到学校去找老师,请求老师“担保”:先发书,先让孩子上学。学费等卖了茶叶,卖了蚕茧,卖了苎麻,再交齐。期期如此,年年一样。特别是上初三时,学费由原先的十几元一下涨到八九十元,着实让我们都大吃一惊,甚至有学生提议要找学校抗议,但最终还是没抗议成,都是按标准统一收的。
回首往昔,再看看今天的教育条件,真是今非昔比:宽敞的教室,整齐统一的桌椅,冬夏有空调,班班通,智慧课堂,各种功能室,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等,可谓一应俱全!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要说,没有对比,就不会明白今天生活的幸福!
徜徉在初秋的校园里,天高云淡,透过稀疏的花丛可以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是什么让孩子们能笑得如此灿烂?是教育民生工程带来的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给每一个孩子撑起一片蓝天,给千万家庭送去了温暖。
教育民生,利国利民。今朝助力莘莘学子,明日收获灿烂金秋!
(金寨县莲花学校 余维刚 朱文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