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 > 正文

米豆腐带来的思考

米豆腐是老家的一带的小吃。用米和熟石灰做的食品。苦夏过后的初秋,豆角秧和茄子禾都累了不肯再结果,农家的菜园正值青黄不接,但远在湖田里的单季晚快成熟了,小孩子的嘴也馋了,于是大人们就在吃饭时一半安慰一半期许地闲聊说:“等到了收单季晚,打米豆腐吃。”单季晚稻终于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成熟了,大人们按节奏浸好早稻米做米豆腐,慰劳辛苦的初秋。

米豆腐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在河里将籼米洗净,和熟石灰一起放在冷水里浸泡。过了一晚,米粒浸得发胖,颜色也微微发绿了,就拉开石磨磨浆。大人用葫芦瓢一瓢一瓢地往石磨里舀米粒,石磨咿咿呀呀,一边唱一边旋转出绿色的米浆。放学的孩童一蜂窝全在旁边看热闹,一边等米豆腐吃。磨好的浆要放在锅里煮,煮熟了放在盆里冷却,再用刀切画出各种形状。再挨家挨户地送几块,夕阳炊烟,家家户户都飘着米豆腐的香味。做米豆腐的时节是小村庄最温馨的时光。

米豆腐既可以汆汤也可以红烧。必须佐以葱花才能出最极致的碱水米豆腐的味道。小学读书下课去河边玩水,被老师逮住罚站不准回家吃饭。饥肠辘辘时外公送来了一碗飘着葱花的米豆腐,暖暖香香的,味道如今还留在唇边。

外公外婆已经去世多年了,很久很久没吃过米豆腐了。小城的凉粉,价钱从两元一斤到涨八元,味道也越来越不怎么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学生每天中午都在食堂吃营养餐,饭是白米饭为主,为了不让孩子们感觉饮食单调,所以菜式每天翻新,有天的午饭除了主菜豆角和鸡腿,竟然还有米豆腐汆汤,汤面上飘着葱花。饭后我提着调羹,往每个学生碗里舀米豆腐汤,一边告诉他们这是老师儿时最盼望的美食,然后认真地等待他们的赞美。他们会不会像我的童年一样热爱米豆腐?

孩子们吃东西有条不紊,比我们那时候风卷残云吃相斯文多了。好不容易等他们吃完了,我问他们味道怎样,他们简洁地回答我说:“这个凉皮,味道怪怪的,不难吃。”——这个时代的农村孩子竟然不认得米豆腐了。是啊,米豆腐是属于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如今不需要也没机会去认识米豆腐。

我们那个时代,父母和祖父母们必须会做各种小吃,日子再艰苦,也是一家人一起从青黄不接捱到麦子成熟,一家人在季节的流转等待里,希望从未落空。肠胃处在半饱不饥的状态我们,不知从来不懂得离别,也没接触过电子产品,有空就下河摸鱼上树捉鸟。即使被父母拿着棍子满屋场撵着胖揍,被老师狠狠教训,也明白拿着棍棒的那个人是自己最值得信任依赖的人,被揍过教训过后,大不了哭一顿就算事,没人觉得难为情,反正小伙伴都一样。

时代和生活方式的区别是我们和现在孩子最大不同的地方,比起我们,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打工潮的涌起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他们缺少交流和陪伴。现在屡屡出现学生心理问题,会不会是因为亲情和陪伴的缺失?

陪伴,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事情,怎么样去爱,却是我们为人师者需要深入灵魂去思考的问题。孩子作为我们重要的人,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一大家子一起等待各种时新美食的时光,他们很少经历体验过。关爱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该怎样关注他们心灵的成长?

然而他们依旧是最幸福的一代人,衣食不缺,受着最好的教育和呵护。仅仅亲情陪伴的缺失这一点逊色于我们那个年代,这点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各种心理咨询和辅导在校园里开始试着推行,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开始了。

米豆腐所代表小吃的属于那个时代,同时它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一些思考。一个正在进步的社会会随着时间慢慢修正它飞速前进的同时带来些许缺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作者 望江县雷阳中心学校 陈玉娟)

责任编辑:校校通新闻报料:0551-65286144   校校通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5G,中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