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教育客户端讯 凤阳县是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小县城。然而,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却出了一代“布衣皇帝”朱元璋、造就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人,也孕育了凤阳花鼓、凤画、民歌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小锣钱杆子,凤阳人的饭碗子”,这是凤阳县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最早并非是一种娱乐文艺工具,而是凤阳县内移民乞讨的工具。”凤阳花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庆红介绍道。移民们碍于当时城内禁令,迫不得已只能装作乞丐沿街乞讨回家祭祖。路途中,他们利用手中的筷子敲击饭碗,哼唱小曲,卖艺讨饭。久而久之,筷子和饭碗就演变成了细长的鼓槌和碗口大的花鼓。
“传统的花鼓,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为主,通常伴随一人或二人自击的小鼓和小锣,边歌边舞,多以民歌伴奏。而现如今的花鼓则更倾向于歌舞表演的形式,注重整体的气势和受众的观感”。历经七百多年的发展,花鼓发展得更具时代内涵,更为大众所能接受。
谈及凤阳花鼓历经兴衰却仍然能够延续至今时,肖庆红毫不犹豫地点明了花鼓背后的精神内涵:明文化。“经过七百多年的磨砺,凤阳花鼓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愈演愈烈,演变出多种不同的形态,说到底还是因为凤阳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其中的支撑作用。”
肖庆红在向游客介绍凤阳花鼓 杨俊/摄
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为非遗技艺注入鲜明的活力源泉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不止凤阳花鼓,凤阳县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持续不断地在时代中焕发新生。
凤阳凤画最早来源于明代宫廷,以其造型华丽、色彩炫目深受权贵喜爱。洪武八年,明太祖宣布罢建中都城后,大批工匠流落至民间,其中就包括技艺超群的凤画画师。此后,凤画便开始流传至民间,成了街头巷尾人民广为喜爱的工艺品。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凤画在保留皇室雍容华贵风格的同时还融入当地群众的特色,在不同凤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人民所寄予的众多美好向往。”凤阳凤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维武说。
从宫廷瑰宝到市井工艺,凤阳凤画在变中发展,在不变中传承。为了更加贴近人民大众,许多凤画艺人会将凤凰的头颅微微向下画,在保持其高贵身姿的同时也彰显对人民的庇护;还有的艺人会将凤凰尾部的花纹由点状改为丝状,更显其飘逸之势。
改革开放后,凤画的体裁也更加多变起来,开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比较常见的是与凤阳花鼓等其他非遗文化相结合,表示新时代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和谐发展状态。”张维武说。
张维武正在作画 杨俊/摄
但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以“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鸡爪、如意冠”为代表的这些基本特征并未改变,这也是凤画和凤凰画最本质的区别。蛇在中国图腾文化上是龙的原型,龟象征着隐忍,九尾十八翅代表着九五至尊......“明文化是凤画的精神内核,而凤画的这些特点就是它的具体外化”,张维武将凤画的美好寓意娓娓道来。
凤阳不仅仅为非遗文化的生长和发展孕育了良好的氛围,还为凤阳人民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极佳的环境。在凤阳,许多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上都采用了“传帮带”的教学育人模式,旨在营造全社会学习、传播、传承非遗的和谐生态。所谓“传帮带”机制就是大师传老师,老师帮学生,学生带学生。传帮带机制作为传统技法的传承保护方法,在凤阳县各大非遗技艺的传承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鼓楼广场上人民正在参加凤画相关活动 朱东阳/摄
“传帮带”不仅仅局限在有形的活动当中,它也以“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的内涵无形地哺育着当地人民。据凤阳凤画研究会副会长唐勤智介绍,凤阳县有着及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凤阳,人们茶余饭后不爱喝酒打牌,而是聚在一起画凤画、跳花鼓、唱民歌。
“这是由我们这里几百年的文化氛围养成的,大家都有这个意识。这就给非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同时大家更把非遗当成自己的宝贝了。”据唐勤智介绍,甚至还有的非遗传承人在给孩子们教授凤画时,也给在外等候的家长普及起了凤画知识,从细节处真正落实了“全面开展非遗教学”。
程婉鋆/文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