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具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2019年10月11日至21日,南门小学湖畔花园分校数学名师工作坊开展了“加强学具操作,发展思维能力”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立足课堂,直面问题
本次活动围绕主题选取一年级《分与合》和二年级《认识平均分》两节课例。
王玲琍老师执教《分与合》一课,虽然是一年级,自觉性较差,但课前王老师要求将学具收在袋中,放在桌角,使用前提出明确要求,用完收回袋中放回桌角,这样对学具的要求收发有序,学生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比较高效的效果。
方梦竹老师同课异构《分与合》一课,她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操作,大声表达。
汤璐璐老师执教《认识平均分》一课,汤老师比较重视整个教学中学具的使用,虽然使用学具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但整个过程依然有条不紊。汤老师还创设了帮小猴给小动物分桃子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在情境中使用学具,感受分桃子的过程,
专家引领,分析问题
课后,全体老师又相互交流,集体评课。在互相交流中,我们意识到数学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要从低年级起抓课堂上的学具操作,不仅要使用,更要交流。
张轶群校长全程参与听课、研讨活动,并鼓励全体老师立足课堂,聚集体智慧,查找真实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从课堂的细节抓起,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10月18日上午,邀请了合肥市小学数学名师喻巧月副校长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她指出,1、学具操作目标要明确,忌随意安排活动;2、学具选择要科学恰当,忌作为点缀;3、加强过程引导,忌放任自流;4、重视观察比较,忌只做不想。除了学生对学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用手圈一圈、画一画是对学具操作的提升,是提高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过程。
交流总结,解决问题
10月21日下午,全体数学组老师齐聚一堂,结合课例围绕:“加强学具操作,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总结交流,并在:1、学具操作需要经历哪些过程?2、学具的选择需要注意什么?3、怎样组织学具操作后的观察、比较、反思、归纳?4、如何进行学具操作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达成共识。
学具操作是数学课堂带领孩子进入数学世界的主要方式,科学、合理的组织学具操作,对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小湖畔花园分校数学名师工作坊将继续围绕这一课题,从开发学具、高效使用学具入手进行深入研究,让学具成为孩子认识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高效助手。
文:汤璐璐 图: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