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举国抗震救灾,那时我捐出了1000块钱,尽管不多,但这钱是我半年攒下的。”出生于1980年的王双喜,从此走上了公益之路。
王双喜告诉记者,受爷爷影响,“奉献”二字自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王双喜的爷爷王金明,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等重大战役的志愿军,曾任某师二二七团三营炮兵班长。“小时候,正是我崇拜英雄的年纪,爷爷总给我讲他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看到电视上播出跟抗美援朝有关的影片,爷爷都会感触很深,给我讲述那时的一场场战役中的真实情景。”王双喜回忆着小时候和爷爷相处的时候,“我的爷爷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但他在我心中就是英雄。小时候,爷爷总说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那时候不懂,长大了才明白,做有用的人就是能对祖国,对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是无数的志愿军战士们用他们的牺牲换来的,我想我可以用从一点一滴的善良的小事做起,作为一名志愿者,热心公益,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王双喜家住亳州市谯城区,现任共青团亳州市谯城区委常委、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参与志愿公益的十多年来,他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抢险救援、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服务,帮扶弱势群体近3万人;截至目前,开展护卫“母亲河”系列活动1200余场次,参与近12万人,捡拾垃圾100多吨,累计护卫涡河两岸1.5万多千米。
“涡河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美丽、清澈的,是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地方,当发现她的美丽不再的时候,真的很痛心。”生长在涡河边的王双喜对涡河的感情像是孩子对母亲一样。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涡河环境,王双喜结合在市民中兴起的徒步健身活动,发起了“健身+公益+环保”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每周末,他会召集志愿者到涡河岸边捡拾垃圾,有时还租用别人的船去涡河中清除杂草和漂浮物。王双喜还带动一家人做公益,又喊了一起做公益的朋友带动家人加入到志愿队伍,每个周末在固定的地点花戏楼广场组织徒步爱好者一起沿涡河边徒步边捡拾沿路垃圾,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跟着他,我们觉得做的事越来越有意义,我们都是在为生活环境奉献力量。”和王双喜一起投身公益的志愿者说。
随着对志愿活动的深度参与,王双喜自2009年发起“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行动,12年间,他通过健身+环保+公益的形式徒步捡拾垃圾、打捞水面漂浮物、植绿护绿、宣传环保知识等形式,引导市民共同护卫“母亲河”。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1200余次,直接参与近12万人,曾被多省地邀请分享成功的经验,受益近200万人,捡拾垃圾废弃物达到100余吨,累计护卫“母亲河”两岸环境的徒步里程约1.5万多千米,为守护母亲河的美丽进行绿色“长征”路。
由于王双喜及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加之当地政府对涡河的大力治理,目前涡河亳州段的水质有较大提高,两岸环境也大为改观,两岸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志愿之岗,抱病坚守。2016年3月份,王双喜筹集到817套价值约20万元的新校服,带领青年志愿者来到了华佗祝集小学、崔楼小学和双楼等小学,为那里的留守儿童每人送去新校服。王双喜说:“留守儿童太需要关爱和关怀了,每当看到这些孩子穿上校服开心快乐的样子,我心里也特别幸福。”
2017年6月的一天,王双喜带领志愿者拉着一卡车的物资去谯城区大杨镇丁固村和涡阳县标里镇李大村,进行志愿扶贫和脱贫政策宣传。从早到晚,王双喜和志愿者从一个贫困户家走到另一个贫困户家,为贫困户送去风扇、新衣服、米面油等物品,同时王双喜发动志愿者帮助45户贫困家庭打扫庭院、厨房、卧室等。结束时,同行的志愿者发现王双喜突然表情痛苦地捂着肚子,有些支持不住的样子,大家上前搀扶着询问怎么回事。原来,王双喜一直有严重的肾结石,前年做过一次手术,取出几百粒结石。志愿者们搀扶着王双喜返回车上,并把他送到城区医院进行医治。
2020年,他是抗疫一线的红色马甲。从大年初二至3月底,王双喜和他的团队一直奔波在抗疫一线:上门入户摸排疫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帮医院和社区消毒……疫情期间,城市像是按下了暂停键,而王双喜和他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战友穿着的红马甲,则成了城市中火红的“风景”。
2月4日下午,王双喜带着他的喷雾消毒机,来到谯城区废弃口罩专用回收站,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对回收的废弃口罩喷洒药物消毒。回收站消毒后,王双喜又志愿来到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为120车辆、医疗垃圾和楼道进行大面积消毒。紧接着,他又赶往汤陵社区的被隔离村为群众开展喷洒药物消毒工作。因连日的劳累,王双喜的老毛病肾结石又发作了,他捂住肚子继续干,直到被协会志愿者硬扶进了医院打止疼针,可事后他仍坚持在抗疫一线不肯离开。疫情防控70余天,王双喜带领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乡镇、农贸市场等地开展志愿服务。
2021年7月28日德尔塔病毒的大肆蔓延,王双喜再次组织志愿者在乡镇街道、车站、公交站台等疫情防控点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行动。
2018年12月安徽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爱洒公益十年路 做母亲河畔的卫士》专题报道王双喜十年护河的感人故事,2019年3月6日光明日报一篇《一线抗疫英雄》专题报道王双喜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深入一线抗疫的先进事迹,并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央广网、中国日报、环球网、新华报业等媒体刊播,2019年,王双喜当选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其事迹入选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丛书。王双喜先后荣获全国第八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民间最高荣誉)、首届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全国推选学雷锋“四个100”先进典型、全国品质公益生态文明奖、全国最佳公益标兵、安徽好人、五四青年奖章、学雷锋岗位标兵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黄山市校校通融媒体工作室 高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