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家人便教育王婧,要懂得感恩,对一花一草也要存有敬畏之心,待人要善良有爱。王婧打小便有个公益梦,大学期间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力所能及地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但那时的王婧,对公益没有深入地了解,或许简单的帮助就是那时王婧对公益所有的理解。
阅历渐长,王婧对于公益的思考也越发深刻,公益不再只是简单的爱心奉献,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愿意真诚地帮扶他人,利他主义逐渐显现。幸运的是,在成长之路上她遇见了蚌埠市善星公益协会,那里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有太多温暖的公益故事让人驻足。能够与一群善良美好的公益人一同践行公益精神,也是王婧公益路上的幸运。加入善星的这些年,她深知自己的公益之行还很短,但公益最好的意义便是做了,并且坚持下去。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公益身份转变,她始终坚守公益之心,用爱心抚慰人心。
“爱与陪伴”,老人的世界远比王婧想象中精彩
来到善星公益协会,接触的第一个项目便是“爱与陪伴”,那年王婧26岁,还是个大学刚毕业没几年的小女孩,家中除了外公外婆,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老年群体。经过“爱与陪伴”项目的培训,王婧初步了解了如何陪伴老人,如何用更科学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左三)
第一次走进养老院,王婧很紧张,但也充满了期待,不知道会遇见怎样的爷爷奶奶,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面对他们,所有的未知也让王婧开始走进老人的世界。他们的生活远比王婧想象的精彩,许多老人有着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们的沟通中,仿佛跨越了年龄的界限,王婧聆听着他们的故事,也感受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王婧告诉记者,有些老人虽然年迈,或因身体问题失去了行动和语言能力,但交流从不只有说话,如果你愿意感知他们,便也能达到心与心的连接。老人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些陪伴,对于家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谓陪伴,或许很简单,一次聊天,一场问候,一通电话,都是对老人的慰藉。
与小朋友共同成长,王婧也成为了一个“孩子”
小朋友的视角看世界,神奇又美好,他们可爱单纯,古灵精怪,作为绿地社区善星儿童服务站的志愿者,每周与孩子们一同学习玩耍,也是王婧很喜欢的一件事。距离孩童的年纪已经过去许久,但与这些小朋友相处的时光,让王婧重新找到了童年的快乐。小朋友有时顽皮,但更多的时候是美好,他们的眼睛都是如此清澈明朗,每当看到他们,王婧也会想起儿时的自己。和他们一起下棋,与他们一同交流心事,他们的想法各种各样,王婧也在用自己为数不多的人生经验与他们分享成长故事。在他们眼中,她是个大姐姐,而在王婧眼中,他们是曾经的自己,也是祖国的未来。
(左一)
公益笔者,笔尖下的公益之花绚烂绽放
在善星公益协会,王婧不仅是志愿者,也是协会的通讯员,作为蚌埠市作家协会的一员,她自小喜欢写作,文字是充满敬畏的,也是充满情感的。公益稿件与以往稿件最大的不同是真诚的心,如何将公益事件,亦或是公益故事,通过文字的方式传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不断思考的过程。
疫情下,彼时,王婧也成为了一名战士,与大家一同抗击疫情。众多善星志愿者在一线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通讯员,王婧能做的便是在后方为服务工作做好媒体传播。作为写作者,笔尖下触碰过许多文字,始终对于文字充满感激,它为生活增添意义,也为公益赋予能量。
在成为公益通讯员的这些时光,她的笔下记录了许多感人故事,同时有幸在多家媒体中得以传递,王婧在许多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不断写下更多公益之行,善良之事,做好公益传播者。王婧说,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让公益事件有更多人知晓,也是公益通讯者的使命。成为志愿者,王婧实现了从前的愿望,在公益这条路上,大步向前,坚守初心,造福更多人。
(左三)
公益始终在心中,放不下!
据了解,王婧的父亲从事纺织外贸工作,母亲已经退休了。目前,自己的小家庭就是小俩口,她自己的工作是新媒体写作者和新媒体写作老师,公益是业余时间从事的志愿服务。采访最后,她有些愧疚告诉记者,目前她在孕期,疫情期间她没有太多参加公益活动了,但是在处理好家庭的事情后,她依旧会再次积极的投身于公益活动。
黄山市校校通融媒体工作室 张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