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二届中国公益文化大会上,一个在台上自信宣传孤独症知识的男孩在一群公益老前辈的身影中格外惹人注意,不会有人把这个自信从容、阳光大气的男孩和高一学生联想到一起。
陈子逸,现就读于合肥安生学校,是该校有名的公益明星。小学三年级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第一次接触到孤独症人群和残疾人群,并对这个群体有了最初的接触。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此后六年时间里,陈子逸一直跟随父亲和学校公益活动的脚步慰问和帮助孤独症人群,也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对孤独症人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一开始也会对他们有偏见,但是通过接触和了解后,发现他们其实非常单纯美好。”当谈到对于孤独症患者的印象时,陈子逸这样告诉记者。
初中毕业后的暑假,已经有了多年帮助孤独症人群经验的陈子逸决定多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关注孤独症人群队伍当中。暑假期间,他前往孤独症康复机构做义工,零距离接触孤独症儿童,了解他们在康复机构的状态。在陪伴的日子里,他萌发了想要把孤独症向社会大众宣传的想法,想让社会对孤独症群体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偏见、多一份关爱。
2021年12月,陈子逸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公益文化大会,面对线上和线下的观众,发起了题为《关爱自闭症,消减社会偏见》的倡议书,向大众讲解孤独症的含义以及如何消减人们对于孤独症患者偏见的想法。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年纪尚小,公益经历丰富的阳光男孩。
为帮助学校同学近距离了解孤独症人群,陈子逸带领同学前往合肥市孤独症康复协会等机构,组织了多次融合活动。其中令陈子逸印象深刻的是一场DIY义卖活动。他和同学老师们自费2000多元购买了帆布袋、颜料等材料送给星家人的孤独症儿童,让他们自由创意涂鸦,并在学校元旦晚会中将这些“创意帆布袋”进行线下线上同步义卖,所得收入全部给星家人的孤独症儿童购买了绘本以及玩具。2022年寒假期间,陈子逸组织了一次慈善摄影展,售卖孤独症儿童的画附带赠与自己拍摄的照片。活动开展了3天,卖出了25张画作,为孤独症儿童筹到450元善款。
为多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孤独症,陈子逸创建了一个公众号,取名爱星星的夜光,用于普及孤独症知识,以及探究孤独症人群相关困惑与难题。今年5月份陈子逸的一篇采访手记《关于孤独症人群就业》,在网络上有着1300多阅读量的不俗成绩,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就有11人关注了该公众号。
在校园里,由于陈子逸的公益活动经历,还被学校推选为公益学院院长。公益学院是合肥安生学校的特色之一,通过学院制,将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采用工程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他们关心的各类问题,将公益活动作为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
当被问到做公益给自己带来最大收获是什么时,陈子逸肯定地告诉记者:“在做孤独症群体公益活动时,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孤独症个体、了解到更多相关基础知识和社会政策,这能让我更好的向他人宣传孤独症,影响更多人走入帮助孤独症的队伍;其次是自己能力上的提升,在去年9月份的PBL开题演讲上,因为紧张导致读错单词,到12月份的中国公益文化大会上,我已经能当着众人的面侃侃而谈了。今年5月份PBL结题汇报时,我和小伙伴的项目《如何多维度普及孤独症知识》获得评委老师的充分肯定,取得了社科类第一名的好成绩。”
对于今后关的公益活动,陈子逸表示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规划。首先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因为孤独症人群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在康复机构做志愿者时,陈子逸看到有许多孤独症孩子父母在教室外面等待放学。他想策划一个方案,让这些家长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和放松,用多元的方式将安生学校的学术学院、美术学院等学院的学生邀请过来,为孤独症父母提供相关讲座和活动,同时也能锻炼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和孤独症康复训练老师和助教的交谈中,陈子逸了解到,有部分孤独症患者对于科学实验感兴趣,计划邀请安生学校学术学院的学生,来到康复机构,现场为他们演示科学实验,并全程录制,剪辑后的视频可供更多康复机构重复播放。陈子逸还计划联合专业机构,寻找针对孤独症孩子家长的宣教片,供更多康复机构在家长等待过程中学习。
其次,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陈子逸发现17岁以下的学生对于孤独症群体了解甚少,所以对于这类人群的宣传工作必不可少。陈子逸将第一个宣传阵地放在自己的学校,领导学生会向学校学生呼吁关注孤独症群体,再在公众号上发布相关视频,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孤独症群体。
最后,陈子逸打算结合每年的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孤独症为主题,用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拍摄微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关注孤独症群体,并逐步消除社会偏见。
(曹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