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踏青活动,让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实现了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可以走出家门、拥抱自然的心愿。”“我喜欢今年的海洋馆参观活动,不仅有海狮、鲸豚表演,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儿。”“每到天气炎热,有蚊虫叮咬的时候,志愿者都会带着工具和纱窗来到这里,为我们进行义务换纱,为大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是来自临湖社区的部分残疾人对临湖阳光助残社开展服务的反馈。据悉,临湖阳光助残社是合肥经开区社会助残项目执行团队之一,该组织是由“合肥好人”彭静发起成立,发起人中有9名残疾人协理员、1名社会爱心人士。
初衷:受人恩惠者,必藏心底而后施恩于他人
彭静十岁那年因为生病导致了腿部残疾,他深知残疾人的不易和艰辛。“我记得我21岁那年挑着粮食去交公交的路上,有位不相识的大哥哥看到我腿脚不是很方便,非要替我挑,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每次想起,心里都感觉非常温暖。”正是这件小事,让彭静内心一直有着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人的想法。
有了想法,便要付出实际,说干就干。彭静通过朋友介绍加入志愿组织,“从有缘结识公益组织‘合肥市志愿者之家’,成为志愿者之家的一名志愿者,每次参加活动看到受助人员的笑脸时,心里总是感觉暖暖的。”
渐渐地,彭静从一名活跃的志愿服务参与者,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志愿服务发起者。在积累了一点经验后,考虑到本社区也有很多需要服务的对象,经过协商和策划,在临湖社区党委的支持下,2017年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由彭静牵头组织的公益组织“临湖阳光助残社”正式成立。
服务:践行初衷者,行稳致远担使命进而有为
自“临湖阳光助残社”成立以来,团队根据辖区广大残疾群众需要,不断发展助残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通过开展外出踏青、参观海洋馆、观影、义务换窗纱、微心愿等服务,不断丰富残疾人的社区生活。
助残踏青游。每当春暖花开,大地回春之时,团队都会组织临湖社区部分残疾人开展踏青活动。从确定景点、到合适的路线规划、再到具体的行程安排,他们都会无微不至,实地踩点,确保踏青活动顺利开展。截止到2022年团队已经组织约200人次残疾人前往安庆太湖五千年文博园、长临古镇、滨湖森林公园等多个地方参观游玩。团队成员王中华表示:“在看到残疾人外出时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时,我心里也很高心。”
参观海洋馆。成年的残疾人需要照顾,那么残疾儿童更需要关怀。每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团队组织辖区部分残疾儿童家庭前往合肥海洋世界领略海洋动物之美,探索海洋精灵的秘密,观看精彩的海狮表演等。除此之外,团队成员在参观活动开始前一周,还会贴心地收集小朋友们的心愿,在参观海洋馆结束后实现他们的心愿,将物资发放给大家。
义务换纱窗。扎根实际,服务重细节。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个别困难残疾人家中的纱窗有破损现象,团队便从此踏上了义务换窗纱之路,每年的夏季来临之前,都会为有需要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免费更换窗纱。截止到今年团队为残疾家庭更换纱门纱窗约4000余扇,得到辖区残疾人的肯定。其中彭静和王中华都是腿部残疾,但却仍坚持身体力行地为残疾人朋友更换纱窗,这种精神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志愿:乐己助人者,身残志坚显大爱乃谓无私
雷锋精神之践行,首在无私也。视人为亲,人已无间。团队将最初的助残之心延伸到周围各类居民,疫情之下,队员们纷纷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众志成城,全力奉献,助力守护临湖社区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到阻击疫情的战斗当中。大年初二,彭静就通知临湖阳光助残社的在册志愿者到各自所在居委会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自己也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对祥园小区常住居民、流动人员、近期返乡人员进行登记并跟踪上报。
埋头于岗位,修身于素养,此钉子之实也。疫情三载,团队成员一直在临湖社区积极配合社区防疫工作,为小区值班、参与全员核酸检测行动,做好现场引导工作,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发展:依托助残项目 以助残服务为抓手促提升
临湖阳光助残社队长彭静说:“在我们开展志愿服务中,也会发现团队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通过参与合肥经开区社会助残项目得到专业社工指导,规范我们团队项目执行管理能力,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彭静积极参与合肥经开区社会助残项目的交流会议、项目规范管理培训等能力提升活动,学习优秀经验,同时合肥经开区社会助残服务项目第三方润生社工实地参与临湖阳光助残社组织的活动,了解活动组织情况,进行一对一督导,不断提升团队服务能力。
经了解,合肥经开区社会助残服务微创投项目在2022年打造7个品牌项目,在辖区持续开展心理疏导、志愿帮扶、便民服务、文化建设等助残服务,促使服务团队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和社区融合发展。后期,合肥经开区社会助残服务微创投项目将会继续探索助残服务新模式,让助残服务精神不断延伸和拓展,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同时也让更多人的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社会助残氛围。
(陈明 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