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阅读了常生龙《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本书回答了我在阅读这件事上许多想要问的问题。全书共有四辑,每个专辑回答一个核心问题。第一辑重点讨论“为什么读”;第二辑着重分析“读什么”;第三辑帮助读者怎么读;第四辑是在说明“怎样让阅读更有成效”。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读书这件事上又有太多的困惑和疑问,我们没有时间阅读,我们不知道如何阅读,我们应该读哪些书,我们阅读到底对工作有没有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阻止教师在阅读这条路上的障碍。常生龙老师说,我写这本书,就是期望能够为向往读书的老师提供一些问题的参考答案。
阅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读书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所有关于阅读的疑惑和担心都是多余的,读书,首先须去除“怕”字,解决观念问题,行动就有力量。“读书是一门需要一辈子去练习的艺术,而且关于这门艺术只有一种练习方式——读。读得越多,也就读得越好。”明白了这个道理,读书的信心就会坚定。接下来便是关于阅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学习和阅读有自己的特点,教师的学习都有很强的自主性,读书计划自己订,读书内容自己选,这就意味着教师选书十分重要。
如何选书?首先要注重阅读的专业性。专业阅读带有较强的目的性,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教师要想发展,必须要走上专业阅读的道路。作者认为,教师专业阅读的范围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对学科本体知识的阅读和研究,对心理学与脑科学知识的阅读和研究,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阅读与研究,对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领域的理念与知识的阅读与研究,对国内外优秀文化的汲取和借鉴,这些都是教师专业阅读所要关注的领域。
学科本体知识的阅读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教授的学科,作为学科老师,学科知识掌握得怎么样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占有知识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教材展现的内容只是所授学科知识的一部分,教材仅是例子而已,如果教师仅读教材,视野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理解,课堂上一定只是就教材说教材,“旁征博引”就力不从心,“深入浅出”就无法达到,“举一反三”也无从谈起。课堂听课,经常发现老师的思路打不开,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非常狭窄。如何教会孩子理清学科知识脉络,还原学科知识背后的规律,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打通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通道,这是需要教师高质量、高水平的阅读功夫的,没有对本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想达到课堂教学的语言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深入是绝对不可能的。
课程建设知识的阅读
关于“课程”的理解,许多老师可能还是模糊的:教材就是课程,教的学科就是课程,教好教材就是完成课程任务,其实,课程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该如何使用它,如何通过它对学生完成知识、素养、能力的培养,不同的人使用的方式,达到的效果,差别是很大的。区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常老师认为,对课程我们要学会建设。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已经把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陪伴者,支持者,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材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要学会把教材当例子,通过不断丰富教材来丰富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不被教材束缚,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要学会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设性地使用教材,主动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提出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成效,都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环节的每一步,都反映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课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书籍。
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知识的阅读
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孩子,看起来很用心,但成绩就是提升不了;有的孩子,不论怎么引导,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过去我也把责任归咎于学生自己。但读了一些脑科学的书籍以后发现,造成这些孩子学习障碍的症结不仅仅是孩子主观上(心理上)的原因,也还有客观上(生理上)的原因,了解关于大脑发育与学习的联系这些知识后,我们就能做到“目中有人”,通过阅读,我们就会明白学习不只是精神上的,也还有物质上的。教师如果能阅读一定量的脑科学和学习心理学上的书籍,就能有助于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教育哲学知识的阅读
教育哲学是干什么的?许多老师可能都认为哲学类书籍非常难读,与教学也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读这类书?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爱思考的老师总是对一些现象、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寻,这种深层次探寻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哲学。比如,一个教师是否可以体罚学生?有人说可以,打是为学生好,学生如小树,不修不成材;有人说不行,人不同树木,要按他应有的样子成长。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它折射出的是教育行为背后的动机、目的、效果、道德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就涉及到怎么看待学生、怎么看待老师、怎么看待师生关系的本质,即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观的问题,这样的思考,就是哲学的思考。教学中,要判断一个孩子哪些倾向是值得鼓励的,哪些倾向是不值得鼓励的;哪些是需要禁止的,哪些是不需要禁止的,都涉及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涉及判断工具的问题,这个工具就是“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一书序言中说:“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一位肤浅的老师,如果失去反思意识,不能养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命令地完成教育工作,他注定成不了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质就是反思性,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事件、教育生活、教育问题寻根刨底的反思,这种反思会增加教育智慧,学习教育哲学,会让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一线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时间非常紧张,有限的时间里到底阅读哪些书,的确应该谨慎考虑。我们要力求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再读一些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类的经典书籍,通过阅读,整合知识,从而达到多角度理解教育,多角度看待教育。
聂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