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
讲好教育新故事 | 传播教育好声音
[教育电话]18133695929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而未来会因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失去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性。学校教育就要考虑到孩子10 年、20 年以后成为未来世界的杰出公民,面对未来竞争所需要的种种思想、素质和技能,把孩子作为“人”的发展摆在第一位。学校帮助孩子们在校做一些准备,这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教育者的幸福。
新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人的全面素质,这也契合了美育的宗旨,即“塑造一个全面完整的人”。
“双减”政策客观上已经让美育受到了普遍关注,“美育”变成教育领域的热词。“双减”政策推出后,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业余时间明显增多,可以有大量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特长,在孩子学得好还不累的前提下,学校也要思考怎样将“双减”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强化美育育人的功能,让青少年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但是,目前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及工具性。学生们之所以去学习,或是为以后的升学加分做准备,或是为了获得某种考级证书或水平等级证书,作为一项职业技能,存在着为了考级而考级的现象。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美育必须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文化自信,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全面素质提升,同时又跟每一个人的专项特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往学校教育更重视对专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进入新时代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问题可能需要受到同等重视。
新华公学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初衷,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构建高学养、高素养的双高课程体系,以高学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好分数和好学力;以高素养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好素质和好品位。培养孩子未来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让孩子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挖空心思让好玩成为教育的“糖衣炮弹”。破译学生的幸福密码,关注学生生活、学习质量,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开展“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三名工程,开展品读名著(品听名曲、品赏名画)、解读名著(名曲、名画)、演绎名著(名曲、名画),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新华公学强化美育育人实效,用美育助力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把教育看作是向美而生的事业,实施美育时基于人,从人出发,人是目的,不是只培养专项特长或专才,而是提升全面素养,尤其是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思维。开展艺术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美育渗透,实施教育戏剧、艺术、历史、数学、物理等融合式教育,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以探究性合作为提升点,以跨学科融合为思维训练模式,结合学科教学本身特点和规律深入开展“项目制学习”(PBL),让学生置身于美育浸润的环境中,时时刻刻都能得到美育的熏陶与滋养,促进学生学养、素养、品位的全面提升。同时,积极构建科、艺、体、卫、人文融合校本课程,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形成专长,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推动育人高质量发展。
英语戏剧表演:跨学科探究的集大成者
在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原创能力、技术设计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后,新华公学将教育戏剧的展现方式定为英文戏剧。该类展现方式,起到了将英语课程由综合语言运用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通过将戏剧元素渗透到教育活动中,为学生设计多种体验项目,使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小舞台”,学生成为“小演员”。
学校按照选择剧目、研究原版故事、故事分享解读、选角、排练、正式演出等流程开展教育戏剧活动,全程历时一个学期。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
跨学科融合:剧目汇集了音乐、舞蹈、英语、美术、科学等多学科因素,因此需要各个部门及学科组进行有序的人员分工及高效的沟通协作。学校将戏剧项目与班级主题班会、中文课、
中方英语课及外教的口语及文学课程等活动关联起来,实现平时课堂打基础、班级班会出成品、社团提升出精品的目的。
原创为主:学生分别担任演员、舞者、合唱团、演奏者、布景设计师、舞台工作人员等。道具制作、舞台布景、乐队伴奏、合唱团演出、舞蹈编排、灯光音响布置等均为本校师生共同完成。
中西融合:全剧采用英语语言,而服装、化妆、布景、音乐、编舞在未减损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增加学校特色及中国古风元素,节选中文歌曲,适当选用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等。
新华公学每年一部大型实景式英语戏剧公演,分别选取了《小王子》和《纳尼亚王国》两个剧目。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全英文演出,近百项实景道具,均是由学生完成。项目的主创团队包含了学生、家长、教师、后勤团队等学校相关人员。学校对主创团队进行职责分配,融入编舞、舞台设计、音乐、总导演等职位分类,其中包括学生表演团队、舞台设计团队、后勤采购团队、学生家长团队等多个团队。
首先,学校面向1-12 年级学生进行公开海选,在戏剧表演试镜后,将学生分为戏剧表演组、剧务管理员、舞台设计组三个团队。这样的学生分组策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
接着,学生会在做好时间管理的基础上,在课上和课后均可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在设计课程中安排道具的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收集家庭中的废旧资源,在课程中利用这些资源制作道具(包括《小王子》演出时使用的实物飞机也是由教师制作)。课后学生根据戏剧设计衍生品,包括服装、围巾、钥匙扣等。学生将制作的衍生品信息放到网上,公开预订信息。在预订结束之后,学生们根据预订数量打包发售。
“新华公学博物馆”:用“造假”来学习历史
针对跨学科的理论技术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将艺术置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使艺术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推进和实践。学校设计了“新华公学博物馆”,实施了被师生称为“校长公开允许校园造假”的教学实践。“造假”的含义是“制作假的文物”。新华公学的教师设计了“新华公学博物馆”的概念,希望利用这个概念将艺术和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
对于“新华公学博物馆”概念的实施,学生先对文物进行调研,可以前往图书馆、博物馆,通过网络进行调研。在对文物了解后,学校会将校园内的陶艺工作坊开放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由于陶器的制作过程时间较长,需要十几个小时,因此学生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对工作与学习的时间进行缜密分配。在陶器制作完成之后,学校会将作品放置在学校的大堂里,学生可以在大堂里为参观的人进行解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能力。
“品牌融资峰会”:“青年CEO”展示的舞台
学校还举办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融资峰会”。学校仿照10 年前中央电视台“创意中国星”节目的架构,嫁接模拟商业竞赛的理念,开展品牌融资峰会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虚构公司的CEO,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细的筹备,之后,学生会在模拟的融资现场,向投资人(包含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部分学生)介绍和宣讲自己的品牌。年轻的CEO 们会从创意、市场定位、盈利模式、团队组建方法、推广和营销方法、logo设计等维度一一进行讲解。
在所有的CEO 们演讲完毕后,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均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到这场投资评估中,并在融资现场为学生开出“空头支票”。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基础的视觉设计知识,学习PS、AI 等设计软件,熟悉企业创立初期所需的规划、架构、市场空间;还要通过线上或线下考察的方式,了解竞品的营销理念和运营模式,找到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特征,设想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多角度设计艺术跨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力和创新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新华公学坚定不移地推进以跨学科思维引领美育课程,聚焦跨学科思维,助力多学科融合,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努力践行高品位、新视角、全方位的新时代教育,坚守高品质理想,智造高品质学校。
撰稿:秦新春 作者系合肥新华公学总校长
(转自《合肥教育》第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