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
讲好教育新故事 | 传播教育好声音
[教育电话]18133695929教师应向研究型方向发展,走教、学、研一体化道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研究与反思上,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来,然后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搬到教育教学中去。如果这样,就会变成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参考资料是统一编制的,教学方法是照搬照抄人家的,考试试卷是主管部门统一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智慧,最后就会迷失方向。
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为主要的内容;人们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甚至是衡量和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尺。这种过分注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评价往往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往往只看重片面的量化而忽视综合的定性评价,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同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相距甚远。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新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必须改革,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根本上转变考试、升学等一系列测评选拔的方法、标准、内容;要转变质量评价观,纠正以考分、升学率为生命线的片面观念,勇于破旧立新,把学生从被动受教育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树立全面发展的新人质量观;要着眼于学生群体和长远发展要求,强化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全面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获得学习上的自信,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材。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有静态的笔试,又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态度水平,即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基本技能,既注重课内的教与学,又注重课外的辅与练,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过程评价。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师生在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为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生心坎里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样不仅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领域中的努力成果,又能使学生明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阶段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每个月份为一个阶段,展开阶段评价,尽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除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外,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即既能记录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又能记录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评价职能,使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力图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采取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从而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除分数之外,进一步发挥了教师评语的作用,通过一种综合性的、激励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描述,以孩子的语言、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进步。评价学生应是主动的、积极的,既能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更要评价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因素:既要有学习结果的评定,也要有学习过程的评价。
撰稿:袁方正 作者系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
(转自《合肥教育》第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