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
讲好教育新故事 | 传播教育好声音
[教育电话]18133695929合肥一中方小培
2020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新教材教学,2021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开启新高考模式,新高考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学生、教师、学校,如何适应新要求?
学生:学会规划,全面发展
新高考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学生如何适应?如何才能做个新高考下的好学生?
一要明确理想志趣,学会规划选择。过去文理分科,高考科目固定,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弱一些、成绩差一点,只能补差补短。而今学生在六门学科中,分两次,通过首选、再选,选择兴趣浓厚、水平较高和个人未来发展联系密切的学科参加高考,做到扬长避短。因此,我们要健全人格,发扬特长,“以长促长,以长促全”,培养特长优势。
二要能够学会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新高考方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学活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充分理解学科价值,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新高考背景下,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重要,学习中多一些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理科的学习要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文科的学习要多一些人文素养的积淀。
三要切实强化基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审美体验,培养劳动观念,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高中阶段形成较好成长记录,为高校专业录取提供参考依据。
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新高考与新课程、新教材一脉相承、密切关联,在“三新”实践中,如何才能当个好老师?
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新高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教师要用足这个空间,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坚持立德树人。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研究新高考,坚决摒弃靠机械刷题、死记硬背表象提高分数的落后教学方式。发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育人功能,将教、学、评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高考科目选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教师要提升专业水平,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领核心价值观念,围绕必备知识,精心设计活动,着力创设情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新教材的育人实践中。
再次,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高中生正值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要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学生选科不同,通过走班来实现教学,学生管理也要从原来班主任管理走向以社团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学生发展的称职导师,增强对学生个性、高校专业、社会职业、未来发展的了解,帮助学生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
学校:深化改革,促进育人方式转变
新高考方案有利于更好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锻造好学校?学校怎样才能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树立课程理念。发扬学校特色,优化课程体系。随着新高考方案颁布,学校需进一步整合必修与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并进一步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的特色课程,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优化组织管理。采用“3+1+2”选科后出现了多种组合,教学中需要分层分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围绕选课走班,要重构教学管理体系。根据学校文化、师资状况、学情特点,统筹规划、精细安排各学段课程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导师制度,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功能,建立新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构建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组班方式、师资安排、课表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评价建立系列制度,形成新的教学规范。
第三,实施综合评价。形成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激励机制,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例,全面展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与进步,并将其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最终实现选人与育人的统一。
撰稿:方小培,作者系合肥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转自《合肥教育》第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