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
讲好教育新故事 | 传播教育好声音
[教育电话]18133695929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秩序维持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了空话。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有的教师,手里拿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更没有耐心听。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将时间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状况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像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
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通过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课堂应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倾听是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礼貌。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互启迪。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
撰稿:袁方正,作者系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
(转自《合肥教育》第1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