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常教学 心理问题 五个阶段
内容摘要:教师是一个班级的活动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关心和爱护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随着经济的发展,特殊家庭导致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日渐增多,问题儿童的心理问题愈也加严重,种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日常教学。掌握正确的方法干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既是每个教师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生成因素
从教几十年,接触大量的家庭和学生,我发现这些特殊家庭(贫困、残疾、单亲)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近两年我一直整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根据扶贫走访记录和在全乡进行问卷调查中(693份有效问卷中)我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总数23.95%,留守儿童占总数53.82%,离异、双失、单亲儿童共占总数12.26%。还有一些学生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又是留守儿童,更是父母离异,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他们成绩差,性格缺陷大,心理敏感脆弱容易极端,嫉妒心强、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偏低,严重者会有抑郁和自杀的倾向。
究其原因,我乡较为贫困,外出打工家庭较多;地处偏远,又无特色产业支撑,贫困家庭偏多,外出打工聚少离多加之贫困直接导致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和残疾家庭比例也较高。 恶性循环之下,特殊家庭功能的缺失与弱化让具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也随之逐年增多。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严重阻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的进行,从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更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人才储备。解决问题儿童的特殊心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从“特殊”走向优秀, 让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由贫瘠走向繁华,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抓好以下五点。
二: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五个阶段
第一 : 建立学生档案 。
人们常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想从根本不上干预、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对这些有着特殊心理孩子的家庭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有谁带路,周围的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我们要全面的、深入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循序渐进的找到造成孩子不良性格与心里问题产生的原因。
譬如:我的学生郑雅婷,弟弟有白血病,母亲陪弟弟看病,常年不在家,父亲外出打工,郑雅婷每天都是自己上下学,自己生活。刘子昊父母离婚,跟随父亲生活,性情孤僻,易静、易怒,成绩差。面对这些特殊庭下的特殊的孩子,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档案,将为我们寻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提供可靠地依据。
第二阶段:多形式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反应。
一个人的行为的好坏和心里发展的健康程度与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及家庭影响紧密相关。而这些孩子心里问题出现较大偏颇,他们的行为较为偏激肯定与她们的内心的诉求有关。想要帮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一定要了解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想法,帮他们排除心里的毒素。孩子的心灵如一汪清水,负面的情绪如不断滴进池水的墨汁,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和多种方式的排污,才能保证池水的干净整洁。同理,只有多形式(倾诉、转移注意力、发泄、替代、遗忘)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反应才能帮助孩子排出毒素,在未来的道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阶段:用真心呵护每个受伤的心灵。
用心(真心、爱心、热心)找到导致这些孩子心里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然后要材施教找出恰当的相关对策。如我校有对张氏兄弟家庭极度贫困,父母残疾,孩子自卑心很重,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兄弟俩渴望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就热心帮助他们,积极向乡政府提出申请,为其办理了贫困证明,让其享受国家低保和享受残疾家庭补助政策。学校也免除张氏兄弟的一切开支;班级纸屑瓶子较多,就建立班级垃圾回收站,把攒好的废品交个张氏兄弟俩的父亲。班级活动时,鼓励张氏兄弟和同学一起在校园后面的空地里开辟小菜园种上瓜果蔬菜 ,在锻炼了 实践能力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又拉近张氏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还可以为张氏兄弟家提供了蔬菜,既满足了张氏兄弟交友诉求,又在实践中对孩子进行合作团结、帮助他人的教育。
第四阶段:树立正确三观,帮其实现自我突破。
我们所谓的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拥有正确的三观,才能拥有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以恰当的方式正确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冲动暴躁的面对问题。教学中我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有针对性的对特殊家庭学生投入期望,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我们语文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科目,对心理健康辅导具有极大的优势。例如:我们班有个男孩子,父母离婚,孩子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酗酒且喜欢打人,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性格也像六月的天阴晴不定,曾因上和同学发生矛盾,居然对同学说:“谁再敢欺负我,拿刀弄死他?”此言一出,全班皆惊。从此以后同学开始孤立他,远离他。这是他的三观出现严重的偏差,这种情况下,我通过发掘放大他的闪光点不断地激励暗示他:如在班级的班干部选举中,力荐他当组长,告诉他他将是最好的最负责任的组长。私下找其组员谈话,让他们每天夸一下男孩,当男孩收发作业时要对其微笑并感谢?在其他同学说男孩坏话时一定要阻止并帮助男孩。就这样男孩在组员的影响下,思想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组里女孩夸他长得帅,他就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衣服再旧也要干净,头发不在散发异味。男同学夸他高大威猛,他就在卫生时主动拖地,擦高处的玻璃窗,其他组男同学欺负他的组员时,哪怕冒着喊家长谈话,到办公室说明情况的危险,也要替组员讨回公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么?他斩钉截铁的回答说:“要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做一个有价值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我又继续追问:“如果你和同学在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做?”“先想想这件事到底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如果是,立刻道歉,今后有机会弥补他一次。如果自己没错,要据理力争向老师班长寻求帮助,不能在冲动之下和对方发生冲突。”听到这些言语,我特别感动欣慰,尽管他的成绩并没有进步很大,但是他对世界、对自己、对和别人相处的思想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他由一个潜在的“危险暴力”分子到想成为有用的人,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得利于正确三观的建立。
第五阶段:发现生活之美,点燃生活的希望。
人对赞美的需求不亚于对食物和睡眠的需求,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点燃生活的希望?首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譬如:张氏兄弟喜欢玩变形金刚,看奥特曼,就引导他们从金刚和奥特兄弟身上找到为国为民,侠之大义的思想,慢慢的启发他们也要有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的思想。 其次:多讲或播放正能量 (爱国、立志、充满爱与美好的)故事或电影,帮助她们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偶遇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无助、特殊,总觉得低人一等,情感脆弱,容易出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宣传具有正能量事迹的作者,主人公或者播放人物传记穿插于教学之中,以情感熏陶情感,让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和感化。在语文课关于“成长”的主题写作中,我通过带领学生观看不屈服于命运的霍金;一跳成名,一战封神的孝子全红蝉;生活给我以痛,我报之以歌的海伦凯勒…引导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困难。带学生看《长津湖》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送你一朵小红花》感受生命的可贵,要珍惜生命、好好生活;《中国医生》体会人们对生命的尊重,英雄们负重前行的艰辛等等。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生活之美。例如:让这些孩子排队在校门口站岗,检查卫生、打扫校园、倒垃圾、参加募捐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他人之苦,明白现实的安稳都是无数人辛勤的付出;在讲述《生命生命》时,我借助墙缝中香瓜子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现场听自己的脉搏声与心跳声来感受生命的神奇与珍贵,让学生观看动物世界,感悟世间万物为了生存生活是怎样顽强不屈、英勇抗争的,从而让这些特殊的孩子热爱生命,珍惜自己,以更加柔软、宽容之心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总之,解决特殊学生复杂心里问题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缓解、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烦扰,在关怀与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阜南县公桥乡中心学校 王多亮
参考文献:
【1】朱丽娟《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010年3月
【2】李文录《心理学思想研究》2013年5月
【3】王奕、张克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