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需要一颗乐观的心脏”!面对疫情,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合肥市芙蓉小学的老师们纷纷化身“大白”,用心用爱为孩子的心里洒下一片阳光。
快乐为先 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课
在芙小,你随便拉住一个孩子询问他最喜欢什么课,得到的答案大概率是心理健康课,因为孩子们在这堂课上能聊天、做游戏、吃零食,最大限度的“放飞”自我。
4月20日一来学校,三4班的孩子就在盼望着第三节心理健康课,因为宁倩老师答应要带他们看动画吃零食。“我带了薯片和可乐”“我带了巧克力”……孩子们捂住书包,但难掩一脸兴奋。
终于到了心理健康课,宁老师一来就受到响炸天的欢呼,“让我看看谁的零食保存的最完整?”原来宁老师和她们做了约定:谁能约束自己、控制欲望,“不提前偷偷吃零食”,谁就能在在课堂上享受看动画吃零食的“福利”。“完了完了,完全忘记了!”有嘴快的孩子看着自己残破的零食袋发出叹息。“哗啦!”宁老师把窗帘一拉,五颜六色的动画片一开,小屋的安宁氛围就起来了,“遵守约定”的孩子们得意的掏出零食啃了起来,吱吱嘎嘎的像一群快乐的小老鼠。
这堂课的主题是“遵守约定”,此外,芙小的心理健康教师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设置了很多其他主题课程,比如“有效沟通”“呵护友谊”“男生女生”等等。
对抗疫情期间,芙小还特意开设了“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隔离一样乐”等线上心理课堂,让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疫情,保持必胜的信心。
化身大白 驱赶情绪小“怪兽”
正是因为心理健康教师宁倩的这份“童心”,她开设的“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总是访客络绎不绝,成为了学生的心灵港湾。
前段时间,宁老师接到一位浑身发抖的小女孩辰辰(化名),辰辰向她反映最近晚上睡觉总是容易惊醒,一个人在黑屋子时候更是会怕的叫起来。和孩子妈妈交流后,宁老师了解到,辰辰是因为无意间看到了一段惊悚片的预告片,被躲在床下的“鬼”吓坏了。
基于此,宁老师约辰辰连续进行了五天的心理治疗,宁老师的心理治疗很特别,没有说教也没有规定,只有温柔的聊天。从生命到死亡,从独立到成长,宁老师和辰辰探讨了很多。最后一次去心灵驿站时,宁老师和辰辰一起看了部动画短片《床下的小怪兽》,当看到床下的小怪兽给小男孩吓的跳起来时,辰辰笑出了声“原来小怪兽也害怕我们人!”她的恐惧自此一扫而光。
像辰辰一样来“心灵驿站”寻求抚慰的孩子很多,有的是和同学关系出现了问题,有的是性格上的困扰和苦恼,不管是什么困难,宁老师总能用自己的“同理心”帮孩子驱赶心中的阴霾。
班级信箱 化作“树洞”倾听心声
在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中,情绪“小怪兽”总是不时出现,而能及时充当“大白”的只有时时陪伴他们的“老班”。
在班主任集中的办公室,从早晨到傍晚,老师的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小脑袋,他们或捏着拳头或梗着脖子或哭哭啼啼,期盼着老师给他们纾忧解难。
因为时间有限,很多排不上“号”的孩子只好将坏情绪自己消化。四1班的班主任吴黎华就赶紧给班级装了个“心语箱”,让孩子把心里话写出来、塞进去。
心语箱才装上没三天,里面的“心愿纸”就“爆炸”了好几次。“原来孩子们的心里憋了这么多话!”吴老师感叹到,通过心语箱,她看到了很多孩子不为人知的内心。
有个孩子说自己很怕去上厕所,因为被别人注视着尿尿感觉很不好意思,希望学校能给学生厕所也装上门;有个孩子说特别讨厌妹妹,因为妹妹把爸爸妈妈对他的宠爱都夺走了,而且妈妈还让自己什么都要让着她……孩子们的苦恼让她这个“老班”也很揪心,和孩子谈心、及时联系家长,和学校反馈,吴老师四处奔走,期望阳光快快回到孩子身上。
受吴老师影响,很多班级也装上了“心语箱”,倾吐烦恼、提出建议、分享趣事,孩子们对着“树洞”畅快倾诉。
欢乐“连线” 隔离期间陪伴依旧
最近一段时间,芙小几乎每天都有居家隔离的学生,孩子一个人在家难免产生焦虑和恐慌的情绪。为此,学校制定了《居家隔离学生关爱方案》,明确要求老师每天连线孩子不少于一次,从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关怀三个方面陪伴学生。
每天,老师们在课余都会打开手机,和居家隔离的孩子欢乐“连线”:“吃过了吗?”“今天感觉怎么样啊?”先唠唠家常放松下心情,同时把孩子的学习难点补充讲解一下,最后不忘给予鼓励:“加油!再过一天就能来上学啦!”
五1班这两天居家隔离的孩子是安琪(化名),安琪是一个胆子特别小又爱多想的女孩。班主任王燕特别针对她的情绪制定了关爱计划,她先带安琪观看了武汉战胜疫情的短片,再带她正确认识了新冠肺炎的特性,为她树立抗击疫情的信心。
“王老师给我说了很多战胜疫情的榜样,我感觉也没那么害怕了!而且老师总是和我说班里的好玩事,说的我好高兴。”安琪说道。
(胡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