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要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能力。”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跳绳是一项非常适宜且协调性很高的运动,它要求幼儿手、脚等全身协调配合一致,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激发运动热情,也为幼升小打下良好的基础。
升入大班以后,幼儿的动作协调性、灵敏度都有所提高,《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中提出:“5-6岁幼儿能连续跳绳”的典型表现。本学期开始,合肥市庐阳实验幼儿园海棠园也将跳绳新增到晨间户外活动中。新材料的出现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惊喜呢?让我们开启属于大二班孩子有趣的跳绳之旅吧!
教师作为儿童游戏和经验的支持者,需要在生活和游戏中及时提供有意义和价值的机会和材料,引发幼儿的关注和尝试。通过问题驱动,及时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讨论关于“跳绳的好处”,大胆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及时梳理,激发幼儿对跳绳的兴趣。
《指南》指出:“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初体验跳绳后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根据讨论的方法自我解决问题,在个体经验迁移到集体经验中再次激发孩子们对跳绳的兴趣和探索。
再次遇到的问题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些畏难情绪,这时需要老师的积极鼓励、引导和梳理经验。《指南》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大胆的猜想、调动已有经验的迁移、及时地讨论梳理引发幼儿继续尝试和勇于挑战跳绳游戏,记录的呈现也更加有效地促进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经验支持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跳绳仍在探索,但在此过程中耳边总会有这样的声音:“老师,我的绳子怎么总是甩不起来,绳子甩不高老打到头”......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一起商讨出了不会甩绳的解决办法。跳绳在继续,关于跳绳中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原来,学会跳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过游戏后的视频、照片回放,孩子们观察、讨论,原来甩不起来的问题在于每个人的手臂力量不一样,需要练习。通过“甩绳”单一动作的分解练习,增强了两臂的力量和把握甩臂的动作节奏、感觉,形成个体对于“甩绳”的感性经验认识。
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孩子甩绳动作也逐渐熟练,但部分孩子存在只会单脚跳绳和跳不起来的现象。针对出现的问题,孩子们决定向同伴请教,找有经验的小朋友寻求帮助。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从“跳不起来”的各种外部问题不断发现关于如何“甩”和“跳”的动作方法问题。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趣味的游戏情境调动幼儿兴趣,巩固双脚跳的动作要领,提高下肢力量,从而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跳”的动作技能。
大家逐渐都会跳绳了,但是每次都是跳一下,绳子就往后甩,再空跳一下,然后再跳第二下, 总会停顿。有兴趣地激发其不断挑战,孩子就是天生的行动派,在通过观察其他同伴跳绳发现:有节奏地边数边跳是连续跳起来的一种好方法!渐渐地,孩子们从只会停顿跳到能连续有节奏地跳,到尝试和朋友们一起自由组合跳,同伴间互相学习经验,结对在一起跳绳。
跳绳是一项复杂的跳跃和手眼协调配合的技能,需要的是全身协调用力,不仅需要上肢摆动与腰腹肌屈伸,也需要下肢快速地屈伸协调配合。连续不起来主要是因为绳有前一个和下一个连续向上的惯性,应“先甩后跳”,但孩子在前期跳不熟悉,节奏不一致时容易停顿,导致连续不上。这时,孩子们选择了用“喊口令数数”的方法解决这一连贯性的问题。
为进一步帮助不同能力的孩子掌握跳绳的方法,我们鼓励孩子自由组合,结对互学共跳,循序渐进掌握跳绳方法,氛围轻松愉快。尊重孩子,因为他们有自己主动学习的方式,在不断地挑战小胜利中收获成就感,大家越跳越自信,不断激发幼儿在探索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学会跳绳后,针对“连续跳绳”,孩子们除了利用晨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主动练习,每天放学后在家里也同样保持好习惯,和家人一起坚持跳绳打卡,不断突破。通过观察、同伴互学以及家园共育鼓励都是良好的引导方式。孩子们积极参与,每天定时巩固练习,不仅掌握熟悉了正确跳绳的方法,也逐渐将喜欢和坚持付之于行动变成了一种习惯。
每次拿绳,总会出现一些绳子缠在一起或者打结的情况,那么孩子们想到了好办法:把绳子手柄对齐理顺绳子,将两股绳子一起缠绕在手柄上。乱糟糟的跳绳整齐啦!把小尾巴塞进去。好习惯的引导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借助“绳子打结”这一平时经常会看到的问题,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不仅解决“跳绳打结”这一烦恼,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的绳子,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也在游戏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跳绳活动的持续进行,孩子们也是热情高涨,大家逐渐不再满足于双脚连续跳绳,于是一场关于花样跳绳的讨论又开始延伸。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最初的双脚连续跳的练习到复杂的动作变换跳,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大动作到逐渐熟悉后的精细小动作跳绳,从跳绳到助跑跨跳“网小鱼”等多种绳的玩法,孩子们在这种持续体验、发现、试错和调整中引发更加深入地主动学习,积累运动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喜欢上了运动。
“跳绳”源于老师对课程和儿童发展的敏感性,教师以幼儿的“兴趣”和“问题”为出发点,倾听幼儿声音,不断调整支持策略,师幼共同思考。通过喜欢跳绳、尝试跳绳️、会跳绳️、花样跳绳,鼓励幼儿用行动解决问题,以多种学习方式与资源互动,构建和丰富跳绳经验,收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发现了了不起的儿童!大二班的“绳”秘故事仍在继续,让我们继续期待!
图文:余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