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开学季,对于我们全体师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疫散春来,万象“耕”新。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和反反复复的线上教学,我们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校园生活。此刻重新跨进校门,师生们的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笑靥。
开学的钟声敲响了,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与活力,然而,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如何适应新学期的节奏,尤其是这一特殊过渡时期如何让“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措施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落地生根,这是摆在我们这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面前值得思考的话题。
开学第一天,当我再一次走进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开讲的第一课就是《我是独特的》。其中有个实践题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烦恼倾诉给“不倒翁”先生,结果所授的三年级三个班级,很多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写出了父母给他们报了课外班,节假日得不到好好休息,更别提有亲子时光,开心地玩一次了……看着孩子们天真稚嫩的脸庞,愁眉紧锁地述说着他们的肺腑之言,向“不倒翁”先生倾诉着她们童年的烦恼,作为老师的我听后内心五味杂陈……
“双减”与“五项管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话题,明明校内的师资力量比校外辅导机构的强多了,为什么学生和家长还是舍近而求远呢?我们是否在高举“双减”的大旗,错将课后服务当成各项社团的热热闹闹,活动图片满天飞,真实效果无人问呢?到底我们的家长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当下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的话题吗?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要在学校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让资本操作教育。
“五项管理”的制定是对孩子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双减”落地生根,从而达到提质、减负、增效的目的。
纵观这一年多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双减”一块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落实素质教育,许多学校的社团和兴趣班也都在悄然拔节,各类校本特色作业应运而生,但尽管如此,近来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却依稀见少,甚至呈现递减趋势。学校仅有的这些能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也大多来自无法按时接送的家庭,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目的只是相当于托管。但凡有点条件的家庭还是会送孩子去校外辅导机构。
调研悟思考
我们的家乡——无为,为了办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为了推动教育更快更好地向纵深发展,针对上述现象,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上学期,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我有幸参加了无为市人大第一代表小组有关“双减”工作的专题调研活动,我们深入校园,走访了多家校外辅导机构以及无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根据调研走访结果,我们了解到“双减”目前还是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相信这也是目前各地“双减”工作所普遍面临的难题:
缺少特色校本课程
家长和孩子普遍认为参加学校课后服务没有在课外辅导班学的东西多,学校缺少了吸引他们的特色。他们认为学校的课后服务不能满足对孩子提质减负的要求,所以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越来越少,上课外辅导班的现象仍然居多。
教师工作量额外增加
“双减”政策实施后,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普遍感觉被额外增加了工作量,每天很早到校很晚才能回家,收入却很少,没有了干活的动力,更别提开发性和创新性,甚至感觉干与不干都一个样。
缺乏“双减”成功样板
“双减”缺少了现有的优秀样板模式,各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提质减负效果不明显。
面对上述难题,代表们也曾多方征求意见,并建议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改进。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需立足本校校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和家长享受到除学校以外,独一无二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落实双减提质增效,落实双减政策中规定的将课外辅导班的内容在校内完成的要求,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
采取奖励和激励措施
采取相关的奖励和激励措施,给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适当时候可以与荣誉、评优、晋级等方面挂钩,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将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举办优秀成果展
举办优秀成果展示和成功经验分享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让双减有样可模,有章可循,也能以此激发先进带动落后,加强落实“双减”各项工作。
诚然,上述观点或许也只是我们的一孔之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育祖国的花朵,办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结语
孩子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对孩子们来说,“双减”和“五项管理”是减轻的书包,减量的作业,是捡来的时光,是简单的快乐。在我们的心里,“五项管理”和“双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保卫战”,是最有力的保障,最温柔的护航,是“把最好的世界交给孩子,把世界的最好还给孩子”的保障!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最中央!
(无为市绣溪小学 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