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在充分利用乡村本土化传统元素基础上,创造出富含时代性的乡村文化品牌,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乡风、遥寄乡愁的作用。
植物保护学院“植绘乡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生物标本、艺术插花、文化宣讲等形式展现植物艺术魅力和当地风土人情,为丰富村社文化,加强校地文化合作作出新的贡献。项目团队点面结合,利用暑期集中奔赴六安市城南镇所辖5个社区开展“植保艺术进社区”活动,并分散前往家乡当地开展文化宣传与走访调研。
“移动”的团课 让党史学习“活”起来
旭日的清晨、飞速的动车,队员们围在团旗前,聆听着带队指导老师以“走进六安”为主题的“移动”团课。
“红色、古色、绿色、白色、金色”的六安三十年红旗不倒、三十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共诞生开国将军108位。其中独山镇有“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的美誉,金寨县更是响当当的将军县。在实地瞻仰和参观徐向前、许继慎两位将军纪念馆后,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青年大学生要继承先辈信仰与信念,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人生绚丽之花。
党委结对共建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经过团队前期详细的筹划与准备,7月21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与裕安区城南镇党委正式签约结对共建。学院党委书记张平与裕安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魏璇、城南镇党委书记杨孝清、镇长程刚等举行座谈,就文化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创、人才共育等进行交流。双方共同为“结对共建单位”与“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揭牌。
张平代表植物保护学院送上由团队成员制作的富含植保特色的植物艺术标本,作为双方美好友谊的象征。并指出:“文化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当地政府要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创新,充分发掘植物保护方面的元素,实现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裕安区城南镇凤凰河社区是“植绘乡情”团队的主要对接合作社区。该社区作为新成立的“村改社区”,所辖人口两万余人。近年来,社区文化治理效果较好,形式多样,老百姓参与率高。今年3月,团队已经在社区开展一次植物文化宣传活动。
漫漫文化调研路 浓浓乡土文化情
“只有深入一线、走进基层,才能看到乡村的真正面貌”。城南镇党委组织委员刘颜说道。团队成员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村社文化治理的现状及路径探索”开展走访调研。累计发放问卷300余份、深入访谈30余次。
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南镇桃湾村,每条道路两边都种满了盛开的格桑花,处处都是一片花的海洋。成本低廉的格桑花朵已经成为村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张五彩缤纷的文化名片。团队成员还赴关王庙村的瓜果种植基地和桃湾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花艺是植物艺术中的一种唯美和意境的体现。团队成员赵宗祥(国家高级插花师、安徽省向善向上好青年、合肥市金牌职工)在城南镇东方红社区开展了一场“鸠兹传统插花技艺讲座”,吸引了很多居民聆听。花艺的渊源、插花的技巧、现场的展示,让居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触到植物艺术的魅力,对社区文化的形式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文化振兴作为根和魂。“植绘乡情”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将植物保护技术和艺术相融合,不仅开拓出学院人才培养的新视野,还为基层村社文化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五谷杂粮、花草林木制作而成的植物艺术作品,既守住了乡情、又跟上了时代。
(周贤超 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