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由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牵头承担、安徽理工大学与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合作完成的《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项目成果鉴定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线下会议分别在红柳林矿业公司联建楼调度会议室、安徽理工大学舜耕苑二楼会议室举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曹文君主任线上主持会议。
袁亮汇报项目成果
学校会场
线上会议
西安科技大学王双明院士担任专家组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院士担任专家组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院士、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王运敏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周心权教授、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国、中煤科工重庆研究院国重实验室主任文光才研究员、应急管理大学(筹)研究生处处长程根银教授等专家组成员线上出席会议,对项目进行了评价鉴定。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尚建选等项目合作单位领导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出席了本次鉴定会。
张宏致欢迎辞,对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参会指导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红柳林矿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指出红柳林公司与安徽理工大学袁亮院士团队合作,以职业安全健康为突破,实施“陕北矿区矿井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聚焦当前井下空气净化与职业病防治的科学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全力打造“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目前在井下受限空间污染物理化性质及分布运移基础研究、采煤区域粉尘分源高效防控技术及装备、掘进区域粉尘分源高效防控技术及装备、燃油车辆排放物净化关键技术及装备、职业危害机理及健康保障体系、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他表示,此次项目鉴定会的举办,一定会结出丰硕成果,必将为煤矿工人的健康福祉探索出新的路径,对煤矿职业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双明院士主持项目鉴定工作。
袁亮院士从项目研究背景、研究技术路线、主要研究成果、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创新点等方面,对《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项目成果进行了汇报。他指出,该研究项目以红柳林煤矿井下空气质量净化与职业健康为研究对象,突破陕北矿区矿井空气净化的理论瓶颈,研发空气净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构建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控与智能预警平台,建立煤矿职业健康危害保障体系,围绕粉尘防控、车辆尾气治理、空气质量预警、职业健康等4个方面共设置6个课题。项目在采掘区域粉尘运移规律及防控技术,燃油车辆尾气防治机理及技术,煤矿粉尘、尾气致病机理与保障体系,矿井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健康风险预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煤矿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理念和井下采、掘工作面区域粉尘“分源-分区-分级-分策”精准治理新方法,引领煤矿井下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科技创新,项目成果有效降低了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提高了井下矿工的作业环境和空气质量,保障了安全生产和矿工职业健康,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经过质询、讨论等环节,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创新:一是研制了首套受限空间空气污染物运移大尺度物理模拟平台,揭示了风流场作用下粉尘和燃油车尾气运移规律及细水雾降尘机制;提出了“分源-分区-分级-分策”治理理念,研发了一套适用于煤矿井下采、掘区域全生产链的粉尘高效防控新技术与装备,总粉尘降尘率、呼尘降尘率显著提高。二是成功开发了首套以尾气排放量为调度依据的井下燃油车组合运行优化系统,研发出井下燃油车排放污染物非贵金属低温催化氧化高效净化技术与装备,为井下燃油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和改善井下作业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发明了慢性暴露煤工尘肺病小鼠制备新方法,发现了煤尘、矽尘暴露引起肺部发生炎症、肺纤维化的机理,研发出尘毒高效个体防护技术与相关产品,建立了基于“人-机-环-管”四位一体的煤矿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四是建立了以CO、NOx、粉尘为主的井下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井下空气质量指数法评价模型,开发了首套煤矿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与健康智能预警系统,实现了井下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和7天的预测及重度污染影响矿工健康程度智能预警,为矿山空气革命和智能健康保障提供了有效手段。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
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会场
该项目于2020年立项,项目经费5012.26万元。项目针对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井下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开展了矿井空气污染源头治理、综合控制和个体防护、职业危害因素致病机理、空气质量综合评价分析和预警等系列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技术与装备,实现了粉尘的高效精准治理、车辆尾气的高效净化、空气质量在线评价与预警。该项目成果已在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应用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夏雅凤、施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