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从不乏惊才绝艳之人,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人神武无双,所向披靡;有人才学满腹,落笔成文……
恃才傲物似乎是才子们的通病,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城内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盛唐诗仙也,他这一生意气风发,好剑术,喜吟诗,无论风华或是落魄皆是傲骨不减。他亦藐视权贵,曾放言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来着实狂放洒脱。然李白终是触怒显贵遭人嫉恨,被逐出朝廷,自此成为一个寄居天地逆旅间的孤独诗客,惟有诗酒相伴终生,惟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唐时亦另有一位才子,据闻他每次入试,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时人称之“温八叉”,他便是著名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尽管他才思敏捷,仍因为恃才自傲,触怒显贵,屡试不第,终生不得志,穷困潦倒,以至于晚年沦落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地步。
文人傲骨背后隐藏的故事并不多,无非是不与世争的酸楚,不入俗流的骄傲而已。而怀才不遇者,更是时常写诗著文讥讽权贵。然,难道有才就一定要孤标傲世,睥睨众生吗?须知,若是锋芒毕露而不知收敛,过刚必易折,于己完全无利,细品一部史卷,栽在“傲”字上的文人,又岂止温李二人?
有才华确实值得小小的自傲一下,但也须懂得适当的收敛与隐忍,方能使才华得到施展,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古语亦云:锐气藏于胸。可见,唯有懂得收敛锋芒,才能给自己以打磨自己的机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韩信幼时受胯下之辱,他选择了隐忍,正是这份隐忍,成就了日后的淮阴侯,其受萧何盛赞“至于信者,国士无双”,被刘邦高榜“大王若必欲争天下,则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唐时名相张九龄腹有经世之才,不仅精研文墨,且政见高明,也曾断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如此之才,他并未恃才自傲,反而是兢兢业业做出良好政绩,声望极高。
可见,每个才子,对待自己都应该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态度,收敛锋芒,刻苦学习以完善自身,隐忍处世以保全己身,待时而动。
更何况,纵才比天高,也难敌时光流逝,万千才子终归尘埃,若是明白这些,更不必恃才而自傲了——反正结局终归相同,又为何要在在世之时瞧不起那些才不如己之人呢?贺知章早年啸游长安,春风得意,晚年回乡时还不是落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悲凉吗?
如此所说,恃才,自傲否?
合肥滨湖寿春中学高二(6)班欧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