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 > 正文

桐城市文昌教育集团校:文昌街道石板小学 党建引领惠民生

傍晚,我漫步在校园周边乡村的水泥路上,吹着清凉的晚风,沐浴在柔和的路灯下,思绪不禁飞了起来。在诗人眼中,乡村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开阔,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而在我的心中,学校和乡村的日益发展变化,见证了在学校党组织和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人们逐步走上幸福日子的好地方。学校和村党组织都建有党员公开栏,“一改两为五做到”栏目记录了党员公开承诺、履诺全过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不断上升。

2003年,为了给年幼的女儿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夫妻俩通过按揭在城里买了房,一家三口从乡村搬到了城里。因为那时的乡村是女儿在外面玩一圈,便沾上满身的尘土;一到晚上,不过吃顿饭的时间,腿上、胳膊上就多了好几个红红的小疙瘩;天一黑,各家就关门闭户,因为外面伸手不见五指;最烦的是下雨天,乡间道路就真的成了“水泥路”,一踩一个坑……

而自民生工程贯彻以来,乡村的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了许多。

为蓝天绿水环境的治理点赞。近几年,桐城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实施河长制,坚持全面共治、源头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水污染防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多种措施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丽城市。为了百姓在干净的环境下生活,乡村也有了专门打扫道路的环卫工人,生活垃圾也集中投放,每天都有垃圾车及时运走。不再有那种随处可见的垃圾堆、飘飞的纸片、塑料袋,既影响美观,又会滋生细菌,甚至会出现传染疾病。还通过卫星监测和定位系统,禁止乡村焚烧秸秆和树木等,还乡村一片洁净的天空。


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工程点赞。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政府重点完成卫生改厕、道路畅通、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2020年,我的老家文昌街道大石板村花园组有幸被选中,进行了改造建设。家家户户通上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路旁的杂草全部清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盏盏路灯,碧绿平整的草坪。村中央还有供群众娱乐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在城里住了十几年后,我们一家又搬回了老家生活。清晨,在清脆的鸟鸣声醒来,抖擞精神,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工作。日暮时分,回到了宽敞而温馨的港湾。饭后,在路灯下,一家人慢悠悠地散着步,或者和乡亲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生活是如此的轻松惬意。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要为教育民生工程点赞。教育民生工程是民生工程之重点,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惠民工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2008年教过的两个男生,一个叫汪孟成,一个叫章传智,当时他们上五年级。在三四年级时,他们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只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给父亲治病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而母亲并无一技之长,只能在工厂打打零工,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好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杂费,又有爱心人士资助,他们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他们深知学习机会的不易。改变家庭状况的迫切,于是更加勤奋自觉地学习。2016年,汪孟成考上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章传智考上了安徽工业大学。但随着升入大学,各项开支更大了,贫困的家庭已无法承担。在前几年的教育扶贫大走访中,我了解到,这两位学生上大学后,申请了助学贷款,每年还有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因在校表现优秀,还多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今年两位顺利毕业,汪孟成还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前途一片光明。其实,像他们一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有很多,是教育民生工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为他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民生工程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今,“一改两为五做到”让民生工程深入到各个家庭,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这些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真正实现了“解民忧、惠民生”,是老百姓交口称赞的“民心工程”。(王春玉)

责任编辑:校校通新闻报料:0551-65286144   校校通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5G,中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