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从敲白铁皮、修自行车开始,凭着这些手艺活,熊世文从肥东长临河来到合肥生活已有30多年。
依托城市的发展,点滴辛劳的积攒,30多年来,熊世文一家已在合肥立足。
而最让熊世文感到欣慰的是,3个孩子都已培养成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成年学手艺
熊世文是肥东长临河人,父母都是农民,有6个兄弟姐妹,10岁才开始上学。
“我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遭遇这种不测,感觉自己应该为家庭分担一些责任。上到初二17岁时,就主动退学了。”熊世文提起往事,隐隐表露出心有不甘。
在经历过卖冰棒、种鹅的辛苦之后,他深感人要学会一门手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23岁的熊世文用了半年的时间,跟着老师傅学会了白铁皮钣金工的手艺,随后,用800元在长临河镇买了路边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凭着自己的手艺,为老百姓加工茶叶桶、水勺、漏斗、蜂窝煤炉排烟管等日常生活用品。
“当时,8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我记得,还找姐姐借了200块钱。”熊世文对这件事记得很清楚。
正当这手艺活做得风生水起时,5年之后1989年,这间路边的房屋因建设需要被拆除,而这时,熊世文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合肥养妻儿
家庭生活的压力骤降到熊世文的身上。经再三考虑,他决定举家租房来到合肥,在南七里站附近租了个门面,重新开张了他的白铁皮钣金加工店。
“当时这地方还属于合肥市城乡接合部的常青乡。”花甲之年的熊世文仿佛又回到了30多年前的南七街头,“我在敲白铁皮的时候,也在瞟学附近车行的自行车修理技术,而且不知为什么,一看就会。”
“自行车在那个时候,是大部分人的交通工具。”发现商机的熊世文开始慢慢地将生意转向了自行车维修、锁具维修、小家电维修等。
从不会到会,再到熟能生巧,熊世文在街头维修的同时,还为商场、车行安装自行车、平板车、三轮车,他的妻子除了在家里照看3个孩子外,有时也会加入修自行车工作中。
“我记得,那时,补个胎是5毛钱,为板车上轮胎3块,安装1辆全新的自行车是5块。平均一天能挣个三四十块钱,一个月就是千把块钱,那时,一般人每月的工资也就三四百元。”熊世文对自己的适时转行和手艺充满信心。
子女很争气
1992年,熊世文的第三个孩子出生。
而这时,他的一家还是靠租房生活在常青乡与姚公镇合并后的常青镇仰光村。
为了安定生活,熊世文在1992年通过地方政府短暂的政策窗口期,办理了定居合肥的户口;1999年,村委会看着他们一家辛劳地工作,长期租房,专门辟了一块地,让熊世文盖了一间平房。
“记得那天现浇房顶快结束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之前已是两个多月没下一滴雨。”熊世文对这件事记得特别清楚,“不用再到顶上洒水了,真是千金难买雨浇梁,天助我啊!”
而最让熊世文感觉犹如天助一样是他的3个孩子十几年以后,在没有条件上补习班、他和妻子也没有能力做太多“陪读”的情况下,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安徽教育学院(现合肥师范大学)毕业,二女儿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儿子淮南工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后,又在武汉理工大学上了研究生。
“儿子成绩好,3年研究生学费全免,每年还有8000元的奖学金。中途还到北京和清华大学和专家一起做了个项目。”一说起儿子,熊世文嘴都笑得合不拢,“在上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熊世文因为身体原因,也不得不舍弃了修自行车的活,找了一份轻松的临时工作,和在企业当保洁的老伴一起,照顾着上幼儿园大班的外孙女的生活,享受着紧急状况下晚辈们的生活和经济上的帮助,也享受着逢年过节一家人的团聚。
内心有动力
说起对子女教育的经验,熊世文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家老伴是初中文化程度,也谈不上有什么教育经验,她对孩子小时候管得比较严,一般是‘嘴到手到’,等孩子大了,基本没烦过神。平常都忙着挣钱,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教孩子。”
“通常孩子放学,就扒在我街头的工具箱上写作业,等我活干完了一起回家。有一次,孩子写完作业,就在附近有空调的门面里睡着了,等我忙完活回到没有空调的家里,才想起来孩子,天黑了找门店主人拿到钥匙……”熊世文讲述着儿子小时候的学习环境。
“孩子们都是从小看着我们的辛苦长大的,他们更早地看到了生活不容易,更早地看到了他们周围真实的社会。我想,这些一定会在他们的内心有所感触,这些感触也许会在他们内心凝聚一股力量吧。”熊世文没有和孩子们交流过,只能这样推测;“人内心一旦有学习的欲望,有时是非常强大的!”
王安荣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陶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