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
讲好教育新故事 | 传播教育好声音
[教育电话]18133695929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崔世峰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 届大会面向全球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这是一份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 年教育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 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从《报告》中得到的思考是教育功能要从个体发展走向公共利益转型;社会契约是实现教育未兑现承诺和应对不确定未来的选择;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才能共建教育的未来。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未来社会更加复杂多变,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教育就要做到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锻造学生做人的必备品格和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在“儿童与教育”部分提到“开展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的友好型学校建设”。学校真正要让“双减”落地落实,就要标本兼治,从办学思想和办学路径上解决问题。我们学校确立的是建设“儿童友好学校”来着力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什么是友好型学校?友好型学校是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倡导儿童优先、儿童平等和儿童参与的理念,儿童发展环境良好,儿童权益依法维护,儿童观点充分表达,儿童安全有效保障,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
那么,如何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呢?笔者认为,要树立系统观念,在增强思想意识、升级办学方略和优化育人途径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增强思想意识。
要增强政治意识。党和国家对“双减”工作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我们理所应当要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去领会、去落实。要增强人本意识。教育一定要关注“人”,“育人”才是核心要义。教育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健全的人格是教育所应追求的最核心的素养。所以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要增强协同意识。“双减”是否真正落地,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做,学校、家庭、社会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第二,升级办学方略。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倡导基于人的发展的质量观,从“育分”走向“育人”;优化教育体制机制,倡导教育治理现代化,从“管理”走向“治理”;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倡导生命成长有质量,从“素质”走向“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倡导严要求与优待遇结合,从“经师”走向“人师”;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倡导内外协同育人,从“独奏”走向“合奏”。
第三,优化育人途径。
其一,文化为引领儿童自然生长而构建。我们学校从热爱儿童、相信儿童、呵护儿童、成就儿童“去尊重儿童天性、张扬儿童个性、激发儿童灵性”。“热爱儿童”就是坚守“儿童立场、本真育人”的教育主张,“相信儿童”就是实现“人人出彩、个个发光,每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目标,“呵护儿童”就是引领“抱朴守真,每个孩子都是琥珀”的教育取向,“成就儿童”就是“选择多样、玩出花样、成就好样”的教育理想。
其二,治理为保障儿童健康和谐而变革。我们通过“3+2”“5+1”的组织变革,实现从“管理”走向“治理”。“3+2”构建主要是指从宏观来说,在原来的集团理事会、学术委员会、评价委员会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教育转型发展需求以及突出“儿童参与”的理念成立了“家长议事会”“儿童议事会”。从中观来说,学校在原来的“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事务研究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出“家校共育咨询中心”,便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平等协商、沟通有无,让教师帮助家长解困惑,让学校理念走进家庭,实现家校同频共振。
其三,课堂为激活儿童创新思维而改进。上好每一堂课,育好每一棵苗。学校实行“党政联动、部门走动、家校互动、考评牵动、全员齐动”的工作机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与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全面促进“双减”“五项管理”落地落实。进一步夯实“备课、上课、作业、评价、辅导”教学五环节的及时性、过程性的精细化管理,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换取学生的“学足学好”。建设琥珀学堂,向课堂要质量。学校将“课堂”变为“学堂”,将“讲台”变为“舞台”,将“课程”变为“学程”。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改善师生关系、改良课堂生态,引领学生真实学习、深度思考、思维发展。
其四,课后为拓宽儿童成长路径而升级。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综合服务的延伸,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落实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闭环管理。开好三个会。课后服务工作总结会,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课后服务需求恳谈会,学校邀请家长、学生、教师、第三方机构参加课后服务恳谈会,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课后服务课程研讨会,学校召开课后服务品质课程的论证和遴选专题会议,以反思力、洞见力、研究力去追求课后服务课程的趣味性、教育性、基础性、持续性、发展性、未来性。强化三项管理。强化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学校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精细管理。学校对班主任、辅导老师、课程巡课人制定保障课程实施的行为细则,让管理没真空、无空白。课后服务实行“1+1+1”管理模式,即一位校级领导+一位中层干部+课程辅导教师,落实校级领导蹲点包课制度。强化课后服务师资管理,学校课后服务教师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体,校外聘任教师为补充,公益课程来支持,义工家长来帮忙。学校发挥老干部、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优势,邀请一些科学家、运动员、教练员、艺术家、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各领域专业人才担任课后服务工作兼职辅导员。强化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课程建设中心对个性化课程的备课、上课、研讨、辅导等教学环节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学校制定了《课后服务课程考核评价细则》,积极鼓励课程辅导老师建设个性化项目课程,纳入教师个人的教科研积分。
其五,作业为支持儿童能力发展而赋能。学校已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探索“作业育人”和“过程评价”的双重功能,聚焦“精”“适”“分”“有”四个字,达到作业精选、精讲、精练;作业分层、分类、分批;作业适量、适合、适中;作业有情、有趣、有料,最终实现从“作业含金量”走向“育人高质量”。
其六,评价为引领儿童全面发展而设计。学校就是“小社会”,提升学生教育生活质量,走向“大社会”能更好去适应未来、去创造未来。只要评价方式不改变,“双减”政策就不能真正落地;只要排名不改变,“内卷”功利化的竞争就始终存在。我们倡导并坚守:决不要短视化质量,追求持续性质量;不要片面偏颇的质量,需要全面发展的质量。学校以“喜运动、爱阅读、善表达、乐探究、勤实践、会合作”育人目标为依托,构建“看得见进步、看得见成长、看得见未来”的表现性评价体系,评价指向就是提高学生能力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表现性评价遵循儿童学习与成长规律,由低到高的进阶发展过程,以游戏、活动、体验、激励等多样形式开展多元性评价,评价不与别人比较,只让孩子自己与过去“较劲”,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家长与教师提供“一生一案”的发展性量表。
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教育集团全面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坚持以“学在瑶海、活力教育”十大行动为指引,秉承“儿童立场、本真育人”的发展理念,构建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体系。致良知、减负担、提品质,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实现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再到“品牌影响”内涵发展目标。
撰稿:崔世峰 作者系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转自《合肥教育》第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