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徐徐,稻香阵阵,欢声笑语。祖国72岁华诞之际,怀宁县高河镇平安村迎来了一群五十年前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他们向当年大队书记的儿子现任村支书赠送一面锦旗:第二故乡,情深意长!
远山含黛,稻菽清香。阴沉的天空,仿佛倒回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那火红的岁月,成千上万的青年响应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知青岁月贯穿了我的少年时代,当时我所在的村民组本来隶属于平安村,由于高河公社群策群力,将三鸦寺湖管家嘴的滩涂围湖造田,成立了“五七农场”,一大批上海下放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分别被安置在一排、二排、三排和四排。
很有幸,我家的旁边有一条小水沟,沟的坡上建造了一排砖瓦房,记得好像有十来间,居着一群年轻的上海女知青。我的母亲是当时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与她们接触比较多,自然也影响了我。她们与我们交流时说的是普通话,但是自己之间,“叽叽咕咕”的上海话,那是一个字也听不懂。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似懂非懂的年纪,偶尔看见她们吃点苹果、梨子,远远地望着,不由自主地咽下口水。她们几个人边谈边熟练地削着苹果、梨子,水果刀在她们手中轻轻地转动,一圈又一圈,果皮相连,在那岁月,绝对是一幅唯美的风景画。有时候,我的母亲,将自家地里结的茄子、辣椒、瓠子、黄瓜、青豆等新鲜蔬菜,送给她们,她们也是记忆犹新。这次重返第二故乡,还专程赶到我家,同86岁的老母亲,手拉着手,亲切的话着当年的岁月。
在这批上海知青当中,我能准确记住姓名的是一女一男两位老师:吕红老师和邱锦棠老师。他们是我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他们影响了我对语文相对的爱好。
吕红老师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声音非常甜美。我们很喜欢听她朗读课文,往往陶醉在其中。大约在1975年前后,她被推荐进入安庆师范学院学习,后来留在学校担任助教;再后来,据说成为“京漂”一族,在文坛上拥有一席之地。至今有46年未能见面,前不久,在堂兄家闲聊,说到这段知青岁月,堂兄突然翻开手机中一张照片,那是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问我,这是谁。我下意识地回答:吕红老师。堂兄微笑着点点头。
还是这次,搭乘堂兄的车从老家回到安庆,路上交谈中,得知今年国庆之间,我的五年级语文老师邱锦棠老师,在他们插队落户50周年之际,重返第二故乡怀宁县高河“五七农场”。我很激动,立马联系现在的村支书,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
邱锦棠老师是一位英俊潇洒的老师,记得好像是接替吕红老师,担任我的五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候,我们上学仿佛非常轻松,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每天三三两两的小伙伴,连蹦带跳地来到学校,放学后列着队唱着歌,在路队长的带领下回家。
记忆中,有邱老师经常教我们唱歌:“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清水岁月,陌上花开。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岁月不老人易老,然青春常在。短暂的相聚,又添新的回忆,愿知青岁月永驻心间。
(怀宁县新安中学 何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