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引导孩子多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望江县第一小学围绕学科认知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认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阅读活动,助力幸福“双减”,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在立德树人及全学科、课内外统筹的整体视角下,学校制定了《望江一小关于开展学生学科阅读活动的方案》,将学科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与德育活动结合,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与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结合,合理设计阅读形式和安排阅读活动时间,使学科阅读成为学科育人的基本路径和有效载体。
为整体推进学生学科阅读活动实践,促进基于课堂延展的高品质海量阅读发生,结合校本实际和学段特点,学科阅读主要设定为图书阅览室集体阅读、班级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三种形式。各年级阅读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图书阅览室集体阅读定时间、定地点,语文、数学、综合类学科按月依次进行,每次2课时。班级阅读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在校碎片时间,开展班级“四读”——晨读、午读、课间读、阅读课读。自主阅读就是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时间围绕各学科必读书目进行独立阅读。提倡开展亲子阅读,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读书信息卡”,撰写亲子读书笔记。
二、健全阅读指导课程
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课程体系,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结合阅读书目,组织开展专业的阅读指导活动、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本学期学数学学科结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阅读研究》的课题实践,组织开展了学科阅读指导活动,吴丹老师执教了数学绘本阅读指导课——《身体上的尺》、赵婧老师执教了数学整本书阅读。同时,语文学科方苗老师也执教了《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指导课。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指导,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考框架和科学的阅读习惯。
三、盘活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内有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盘活图书馆内的资源,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后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为开展各类阅读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为课后服务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本学期,学校对图书馆环境进行升级改造,为高年级阅览室增加了桌椅,方便学生书写读书笔记,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新增设了低年级阅览室。依托阅览室,开展常态化图书课程和活动,成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重要补充。根据每一个月的学科阅读特点,各学科组教师从图书馆精心为学生挑选阅读书目送阅览室供学生选读;其次,图书的配备采购,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班级共读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求,从品类和复本量方面进行测算,由学校科学配备统一购买添置书籍;最后,我们还建立“好书交换站”, 将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阅览室图书共享。
四、建立阅读激励机制
学校根据阅读计划定期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偏好进行评估,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阅读推荐,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学生阅读效果,建立学生阅读档案;现阶段我们已经在阅读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语文、数学阅读分享、阅读展示活动,随后学校将开展学科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评比、表彰班级“阅读之星”、校园“阅读之星”,展示学生优秀读书成果,学校择优在“学科风采”橱窗展示,建立阅读辅助激励体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科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望江县第一小学广大师生读书的自觉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相信该校的孩子们在学科阅读活动的带动下,一定会爱上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成长之路溢满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