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双减”助力。12月16日下午,安徽博物院第一次来到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开展《“刻符先导,甲骨龙蛇”,中华汉字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探索馆校携手,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活动现场,安徽博物院的陈玺老师,通过一节新颖别致的博物馆课程给孩子们讲解了汉字的历史。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再到之后的小篆隶书,直到如今我们熟悉的现代汉字,你可曾产生过疑问:为何中国文字叫汉字?而不是叫篆字,或直接称文字呢?六千多年的演变历史,汉字发展到今天,共有多少个?
陈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了安徽博物院珍贵的文物,同时,还赠送同学们精美的小礼物。陈老师精彩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小精灵们,他们露出专注聆听的表情,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中华汉字的世界里。
整个活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表示,虽然从来没有去过安徽博物院,但是安徽博物院的老师们给我们送来最好的文化大餐,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课程结束后,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马文娟以及博物院其他三位老师和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副校长史玲玲以及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就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马文娟表示:为充分发挥博物院的教育功能,安徽博物院一改以往的模式,不再是等公众走进博物馆,而是让博物馆走出去,通过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来增强博物院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覆盖面。同时,安徽博物院还利用文物资源,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让文物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历史说话,不断拉近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让更多的群体主动走进博物馆。
史玲玲表示:在“双减”背景下,馆校携手,共同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可谓是正当其时,它是办学治校的“强心针”,是家校关系的“润滑剂”,安徽博物院作为社会力量,帮我们做好了素质教育“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1683年现代博物馆诞生至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之一。在我国,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随着今年“双减”政策的实施,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寄托了公众更多的期待。让我们期待下次活动,把课堂“搬”到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