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界首市文化学者、作家于仲达应邀再次来到界首一中,为高二11班学子做《王阳明心学及其启示》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王阳明为什么火、王阳明心学背景、王阳明的一生、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及其启示和私意,凡心与圣境的最大阻隔。
讲座中,于仲达老师从具体社会热点事例入手,结合当下中学生面对的人生困惑和问题,从王阳明《传习录》中汲取智慧,剖析了经典对于人生的意义,基于阳明心学的智慧和精神,给出了清晰的分析和指导。
课上,于仲达老师指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实际上既不是社会的经济危机,而是人心的危机,信仰的危机。诸多社会问题表面上看是监管制度出了问题,其实这是人心出了问题,这是良知缺失!今日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园,寻找安心立命的根本,再度用本心自觉来建立信仰。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重新找到精神的家园,而在当下社会成功成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时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王阳明,最重要的是守住一颗心。
讲座中,于仲达老师梳理了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传承脉络。阳明心学萌芽于孔子的“仁”,发明于孟子的“心”,发扬于禅宗,光大于陆象山,成就于王阳明。中国哲学的精华就是人生哲学。中国儒释道三家有一个共通点,都在养人的道心,通过自我修炼,就是把道心呈现出来。道心呈现是个怎样的状态呢?就是人性的弱点没有了,贪欲没有了,什么地位、算计、利益都没有了,按照孔子的话说“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时候内心干干净净,完全是道心澄明。于仲达老师还分别剖析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及其人生启示,并指出,“心即理”最能帮你找到自己,塑造人生的气象,“知行合一”能够帮塑造自己改变自己塑造人生的智慧,“致良知”最后帮你成就自己,构建人生的大境界。
于仲达老师指出,虽然儒家学说认为人人可以成为“圣贤”,但必须认识到现实的人有着各种欲念,各种自私、偏见、狭隘等弱点,要省察克治,去除那些遮蔽了“心”的“私欲”,继而才能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没有实践就是假心学,一定要在具体生活中“知行合一”,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磨练自己,必须从内心修起,消除起心动念处细微的恶念,净化心灵。
于仲达鼓励学生立志、勤学、改过、择善,打下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获得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圆融的人生智慧,做有智慧、有理想、有格局、有担当、有远见的人,从而建立起安心立命的信仰。
九十分钟的讲座,让界首一中高二11班学子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全班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