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形式多样,课程遴选规范扎实,管理服务精准到位,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态环境……淮北市梅苑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石晓伟表示,课后服务事关民生,面对多元化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学校“以生为本”, 从“有”课后服务到“优”课后服务,持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切实解决家长的急难愁盼问题。220名教师参与率达到100%,近30名校外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与到服务当中来,每天服务学生近5000人次。如今,课后服务已经在学校中、小学部全面实施并且有序开展,正在奋力打造高质量、特色化、有内涵的“升级版”课后服务。
“双减”功夫在课后
“立德树人”摆在学校课后服务的首位。该校立足结合思政课程,不断创新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比如少先队、班团活动、第二课堂、德育基地活动、远足等活动,融合渗透德育教育。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学校通过集体教研,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举办作业设计大赛等方式,迅速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坚持“两避免、两应该”,即避免出安全事故、避免统一上课,应该引导全体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根据学生的意愿发展兴趣特长。服务中指导学生完成书面作业,不占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集体教学,不得上新课、补课和考试训练,不得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打造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后服务的调色板。教务处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整体设计。劳动教育包括整理书包、实践作业、卫生角、图书角、花园维护、手工创作等近20个项目。体育则是按照小学到初中的不同年级,推荐了体育游戏、技能初识、专项练习等符合学生生理及心理的项目。美育具体分为表演和美术两个大类,包括朗诵、主持、儿童画、书法等10个项目。
“我的课后我作主”
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以需求为依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申报、自主学习、自主体验,然后分项目混班编排,增强针对性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以团队活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手工操作类为主,可以另外选择国际象棋、架子鼓、少儿舞蹈、口风琴、歌舞表演等特色课程。
小学阶段三年级以上以课外阅读、作业辅导、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综合实践为主,特色课程为手球、柔道、合唱、中医药文化讲座等。每天课后服务原则上不超过三节课时间,不借课后服务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初中阶段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综合实践、团队活动为主,特色课程包括足球、篮球、手球等,每天课后服务原则上不超过三节课时间。
“五项安全”共守护
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包括校领导陪餐制度、课后服务人员考勤制度、图书馆及活动场地管理制度、疫情防控与应急预案制度等,家校无缝对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服务张弛有度确保学生心理安全,教师指导有方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监督管理有力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出入管理有序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学校成立课后服务质量监督小组,对于课程遴选、过程监管、质量考核等方面指导把关,不定期开展各类群体满意度调查,各类群体包括家长、学生和教师。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注重“上水平、强保障”,真正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课后服务”主力军是一线教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建立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保障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 “劳有所得”。完善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关爱机制,研究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度,真正用“情”激励,用“心”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学校落实“护校安园”方案,成立爱心志愿者“护学岗”,护学人员包括交警、值班领导、安保人员、家委会代表、志愿者等,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共同参与“疏堵行动”,对放学高峰时段进行现场交通疏导,推进课后服务行稳致远。(于金龙 许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