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合肥市兴华苑小学参加2022年新站区名师学术研究能力提升专题研修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三千年古城韵味厚重。8月8日至8月11日,合肥市兴华苑小学陈叶主任,黄宁老师,夏杨杨老师,在巢湖南岸碧桂园酒店,开启了为期4天的“2022年新站区名师学术研究能力提升专题研修”。

8日上午8:30,开班典礼隆重举行。首先,合肥市庆平希望学校副校长钟先龙作为本次培训班的班长,对全体学员做了纪律要求和学习任务布置。接着新站高新区教研室李立同志致开幕辞,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祝福,并从“起点高,追求更高”“期望多,努力更多”“范围广,视野更广”三方面概括本次研修的目标,希望大家以提升为出发点,以研究为切入点,努力打造和提高自己。

8日上午首场培训由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袁晓薇教授主讲。袁教授知性优雅、学识渊博,在专题讲座《名师工作室高端发展的品质要求和实现路径》中,紧紧围绕名师工作室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高端化发展的品质要求、名师工作室高端化发展的实现路径三方面,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8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文涛,为全体学员带来了专题讲座《从选题到文本: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经验分享》。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吴教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不断列举具体事例,指引教师成长。

9日上午,安徽省特级教师,合肥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吴蓉老师,给参训老师们带来了关于“向美而行,行而不辍”的故事。吴老师从自身的工作室经历出发,以特色课程开发为主线,以“走出去”的姿态,沉浸式研讨为实际做法,展开讲座内容。我们既见识了学科带头人的素养,更懂得了作为成长中的老师应该具备的宏观意识和笃行不怠、积极探索的精神。吴老师以“有质、有料、有趣”为要求,开发了博物馆课程和安徽地方非遗课程,这些方面让老师佩服感叹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思考自己可以做哪些创新,应该怎样寻找突破口。

9日下午,由来自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汪四楼老师带来《新课标背景下领军名师专业发展的4种力量》,汪老师举例说明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了新课标,分析了我们国家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亟待改变的问题。汪老师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既给我们列举了一些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课程标准,也告诫我们要认识自我,做一粒种子,合理定位,自律尽职,他希望在座老师能够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实现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华丽蜕变。

10日上午八点半,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吴申道老师带来《“双新”要求与名师成长》的讲座。讲座中,吴老师以“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贯穿始终,结合新课标,从四个方面讲解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大观念的理解与落实;大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大任务的整合与提升;大情境的设计与分解。吴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操案例的分析,讲解案例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让我们体会到语文课的人文意蕴,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名师在教育改革路上孜孜以求、务实求真的钻研精神和人文情怀。

10日下午,南京市教科所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刘权华给我们带来了《新时期的名师成长之路——今天,我们如何做科研》主题报告,他从自身经历分享名师成长之路:立足“课堂教学”,从教育的原点和学科的核心开始,做可能的研究,做有意义的研究等等。总之,研究熟悉的、范围小、新颖的、观点高、入口宽的内容,坚持读刊,这是做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更是教师成长资源的输入端口!最后他用十六个字勉励新站老师们:手中有题,案头有书,笔下有文,教学有绩!

培训最后一天,被百度网友评为“最幽默的培训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客座教授高纪良专家,带着他多年来研究的案例,满满的“干货”,给参训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盛宴,从“微课程”开发谈到“学科融合”,从数据分析的运用到诗词歌赋的课程探索,再从教育学理论到视频案例分享,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心潮澎湃,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一整天的讲座结束,高教授的声音,在脑海中久久回荡,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简单而隆重的“结业典礼”,为此次培训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合肥市兴华苑小学黄宁老师荣获此次培训的“优秀学员”,收获满满。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秋来神清气爽,秋来丰收繁忙。四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合肥市兴华苑小学的三位老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在聆听中思考,在研讨中交流,品味了一场场学术盛宴,获得了一次次精神洗礼。积蕴至深,方可厚积薄发;步履不停,热爱绵长不止。学术研究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情怀、责任与生活。愿所有兴小人初心为楫,浪遏飞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再创辉煌。

文、图/夏杨杨

责任编辑:校校通新闻报料:0551-65286144   校校通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5G,中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