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行知小学语文组 柴琴:中共党员、瑶海区骨干教师、瑶海区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大赛一等奖、小学一级教师、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任一(6)班班主任及语文老师。
良知比知识更重要
——读《好的教育》有感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怎样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要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鲍老师在这本书里阐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好的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使其成为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往往占领着主导地位。成绩至上的法则强势地霸占了家长的内心。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在跟孩子说,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希望孩子一辈子什么都要好,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到好的工作。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就是考高分。如果期望与现实有差距,家长们就会无比的焦虑,就会削尖了脑袋帮助孩子把成绩提上去。孩子们只好每天在题海和各种补习班中来回穿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风气,直到去年教育部门全面推行“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这样的社会风气才有所改变。
鲍老师曾经发表过一个主题为《最可怕的是,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的著名演讲,引发了人们关于知识与良知的关系的热烈讨论。鲍老师在《好的教育》一书中又一次说到:“决定一个人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良知。”
是啊,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从来不缺少高学历的人,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大有贡献的人,更有甚者成为了社会的毒瘤。
前几年轰动整个中国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复旦学子投毒案,丧失了理智和良知的吴谢宇、林森浩……知识成为了他们伤害他人与社会的利剑。这样的人即使分数再高、知识学得再多,也是人类的恶魔。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一群人,虽然他们没有高智商、高学历,但的确有素养的文化人。
有一次在地铁上,我看到一对衣着朴实、头戴安全帽的农民工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一起乘坐地铁。小姑娘手里拿着一袋爆米花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在吃的过程中一不小心,爆米花撒了一地。夫妇两不仅没有在公共场所责备孩子,还在这尴尬的瞬间拉着孩子的手一粒一粒地去捡起掉在车上的爆米花,而且捡得很干净,一粒都不剩。我当时看到这一幕真的很感动: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没有令人瞩目的学历,但是这一刻,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有时良知、责任感就藏在生活的某个不经意间,父母的行动总比语言更令人深刻。或许这些举动微不足道,但却是最有力量的。这样的教育也远胜于书本里苍白的文字。
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都有很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令人爱戴,不是因为智商有多高、学历有多牛,而是有一颗善良的内心。(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