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校校通”开通教育咨询平台开通之后,连日来,众多家长的QQ询问信息不断,一些家长甚至来电专门提问。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无父无母,这就是让人心生怜悯的孤儿群体。部分孤儿心理创伤很隐蔽,如果被人忽视,会让他们孤僻、自卑,收养孤儿的家庭如何抚慰他们的内心呢?
在“安徽校校通”教育QQ咨询平台里,看到一些家长询问孤儿心灵“隐秘创伤”的QQ留言信息后,安徽校校通工作人员特地联系心理咨询专家刘喜云老师,请她与当事人对接,并进行心理疏导。
刘喜云介绍说,据民政部门统计数字,截至2021年,我国的孤儿人数约19万。这其中仅有5.9万名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剩下的全部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的生活得不到过多的社会关注,多数孤儿在父母双亲离世后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心理咨询,大多数孤儿在监护人或者同学眼中的形象都是桀骜不驯,不懂感恩。
孤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亲离世对其心理上的冲击,本身就心思敏感,多愁善虑,甚至脾气不稳定。在重新进入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主动将自己保护起来,免受伤害。此时的他们情感极其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冲垮他们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本来就脆弱的心理更加雪上加霜。
许多监护人在接过孤儿的抚养权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抚养方式。一种带着同情怜悯的心情去看待他们,对他们少有约束,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寄养家庭和孤儿之间存在距离感和隔阂感。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长辈正确的引导和约束,造成他们的自我放纵。另一种就是监护人过多的说教。这类监护人往往认为孤儿要是不好好努力有一番成就便对不起已逝的父母。经常在孤儿没有做好一件事情之后,就会提及他们的父母,这无疑是对孤儿心灵的再次打击。
一些孤儿生活在新的寄养家庭,由于这个家庭成员身体的原因或者寄养家庭已经有了孩子,怕孤儿影响自己孩子等原因造成寄养关系的中断或者辗转于各个寄养家庭中。家庭的不完整,后期的颠簸,让这些孤儿极其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认为自己反复遭到抛弃,从而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自闭和自卑倾向,很难融入集体。
那么,寄养家庭在寄养孤儿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心理咨询专家刘喜云说,在孩子父母离世之后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治疗。因为小孩子不像大人一样有着较强大的心理,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父母亲的双继离世对他们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年纪尚小的他们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自我心理治疗机制,成年人在遇到打击尚且会咨询心理老师,更何况是一个未成年人。
对于寄养家庭方面,建议不要反复提及孩子的伤心事,尤其是关于父母方面的。过激的话语尽量少说或者不说,面对孩子不要展现自己的同情和怜悯心理,让孩子心理上觉得没有归属感。孩子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所以寄养家庭一定要树立好孩子的三观,给与他们正确的引导。
此外刘喜云还说,多数寄养家庭对孤儿抱有极大的期望。当孩子生活上或者学习上不能达到他们的需求,认为自己对他们付出的时间、金钱、关爱全都是白费了。真正的关爱是不求回报的,正是因为寄养家庭的养父母对孤儿的关心带有投资的目的,导致双方关系僵化,让许多孤儿说出“自己没有家”这句话。
自己的孩子尚且不能满足自己的预期,更何况是一个心理上受过创伤的孩子。平时多带他们出去走走,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不要对孩子有着过高的预期,能够将他们抚养长大,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就是他们对自己最大的回报。
就社会层面来讲,虽然大众的思想不断地在进步,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于弱势群体存在歧视、嫌弃的心理。孤儿群体常常因为孤僻、自闭在班集体中存在感极低,甚至会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建议学校老师应该多关注班级中的孤儿群体,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让孤儿逐渐建立自信,融入班集体。对于个别带有歧视的学生应该私下里进行劝导,让他们能够在正确的对待孤儿群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孤儿能够在家庭,学校两方面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安徽校校通”开通教育咨询平台QQ群为:749215763。欢迎广大家长踊跃加入,届时将有工作人员与家长们交流互动、总结留言,并对接权威专家、学校知名教师,一一耐心回复家长们遇到的各种教育问题。(曹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