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乖乖女高考后突然要去密室逃脱扮鬼;一直安分的男生因为买电脑的事情对爸爸恶语相向;双胞胎考生高考后异口同声说:爸妈,你们离婚吧……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高考落下了帷幕,然而,许多高考家庭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一下子轻松下来。相反,一些原本隐藏的矛盾开始显山露水。中国家庭情商首倡者、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老师表示,那些被高考隐藏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进入后高考时代的家庭丝毫不能放松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干预。
案例1 爸妈不解:乖乖女要去“密室逃脱”扮鬼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沈瑶,在家人和亲友眼里一直是个“乖乖女”。沈瑶此前在合肥市一所省示范高中上学,成绩也不错,平时安安静静,过着规律的两点一线的生活。高考后,沈瑶像是换了一个人。她和几个同学一道到市区疯玩了几天,到KTV去唱歌、逛街、密室逃脱……
几天后,沈瑶向爸爸妈妈提出,想找个暑期工做做。爸爸妈妈对此也没太在意,可是当他们知道沈瑶要去干啥时,一下子炸了。“她要去一个什么密室逃脱的地方当鬼!一个小女孩家的,却要去扮鬼,你说你做什么不好?”一贯听话的沈瑶,这一次却表现得非常执拗。一家人为此吵成一团。
专家点评:心情大于事情
很多家长会关注考前的压力调适,却对孩子考后情绪缺乏关注。其实,考后恰恰是学生情绪的“井喷期”,由于本身青春期的身心特质和考前承载了过多的学习压力,加上家长的过度关注等,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窒息感”,此时需要通过恐怖、刺激的方式来获得情绪的充分释放。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去KTV 唱歌、逛街,还是去密室逃脱做角色扮演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在寻找“情绪的出口”而已,对于孩子的考后心理调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时,家长需充分理解孩子的状况,不用过度紧张和控制。
案例2 因为买电脑没兑现,男孩对爸爸恶语相向
潘硕是个高大的男孩,成绩也还不错。爸爸从事特殊行业,经常出差,孩子的事情全都是妈妈在操持。学习之余,潘硕喜欢玩几款游戏。让爸妈很安心的是,孩子表现得很自律,能适可而止,从来不会沉溺其中。高考前,孩子突然变得闷闷不乐起来。爸妈认为可能是高考压力所致,也没太当回事。爸妈当时承诺,高考后给孩子购买一台配置好的电脑。高考期间,经常出差的爸爸很难得地请了几天假陪孩子。
一天晚上,一家人说到了电脑的事情。爸妈的意见是,等分数出来再买电脑。让爸妈没想到的是,潘硕一下子爆发了:你们说话不算数!我都十八岁了,为什么要个电脑都不行?我就是你们的考试机器吗?
爸爸愤怒地拍桌子:又不是不给你买,等高考分数出来就给你,怎么了?
孰料,孩子一下子怒不可遏地向爸爸吼道:你算个屁呀!你一天到晚在外面,你管过我吗?随后父子俩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肢体冲突……妈妈崩溃大哭,这都高考过了,怎么还会这样啊?
专家点评:选择大于控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爸爸缺位、妈妈越位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多多少少都会有点问题。这个家庭就非常典型。爸爸从事特殊行业,经常出差不在家,孩子的事情基本都是妈妈在管,长期父爱缺失;而妈妈对孩子的贴身紧逼式管理,又让孩子感到了压力。所以说,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有问题的,因此才导致了孩子的情绪失控。
高考结束后,孩子的时间充裕了,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但陪伴的数量够了,质量却没提上去。作为爸爸,应该有意识地抽时间多陪陪孩子,修复亲子关系。这个时候,一贯缺位的爸爸切忌用家长的权威寻找自身的存在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案例3 双胞胎考生异口同声:爸妈你们离婚吧!
李美、李丽是一对双胞胎高考生。爸爸是一家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妈妈辞职在家照顾小姐妹的饮食起居。爸爸在家中仍然保持着在单位的威严姿态,平时一言九鼎;妈妈则剔除了职业女性的所有棱角,在家做全职太太。在外人的眼中,这是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庭。
6 月8 日晚上,高考过后一家人彻底松弛下来。让爸妈没想到的是,说起对未来的期许时,姐妹俩竟然异口同声说,爸妈你们离婚吧。让妈妈想不通的是,孩子为何有这种观点,她为这个家隐忍很久、默默奉献,只是有时候不满老公在家中说一不二的霸道作风,两个人偶有争吵。“这是我们大人的事情,你们搞好学习就是。”对此,爸爸也是一脸蒙,“ 我一天到晚累死累活挣钱养家,这两个孩子却一点都不体谅我。”
姐妹俩认为,父母亲的婚姻质量非常差,只有离婚才是最优选。
专家点评:关系大于关注
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研究发现,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亲密关系是家庭当中的“定海神针”,家里的心理环境尤其是夫妻关系好坏会影响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冲突不断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还是未来的亲密关系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亲密关系没有公式可循,但有一定原则,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需要父母具有幸福的能力,而不是以不成熟的方式来相互苛责、挑剔埋怨甚至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延伸阅读
后高考时代家长应该注意啥?
高考结束,家有考生的父母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中国家庭情商首倡者、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老师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考后,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林林老师提醒,参加过高考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家长不要再越殂代疱,全盘为孩子拿主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为孩子搜集整理全面的信息供孩子参考,一定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做决定。
林林老师介绍,说到高考志愿填报,首先要说一说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家庭中的生涯教育就像一面镜子,生涯越丰富,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越清晰;生涯也是一个脚手架,驮着孩子建构丰富的自我,看到外面的世界。家长以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做决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林林老师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孩子高考成绩不错,自己也很喜欢设计专业。可是,孩子的父亲却认为金融行业有前途,就做主给孩子填报了金融专业。后来这个孩子上大学期间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各种“作”,险些没能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因为职业倦怠患上了抑郁症。这个孩子对父亲在关键时候做的决定充满了憎恨,“这个孩子把父亲的电话都拉黑了。”
让林林老师感慨万千的是,一些家长在做决定的时候非常随意。“有一位家长,因为有个亲戚在某个城市,认为对孩子照顾方便,就随便在这个城市给孩子报了一所学校。”还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走远,就给孩子填报了身边的学校。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林林老师表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的孩子早已跨越了温饱层次的需求,更加注重实现自身价值、被需求、被尊重,而一些家长的思维还停留在自己小时候的层次水平,因此为孩子做的决定也会非常不合时宜。
关于填报志愿,林林老师为家长提供了这样的建议:选择城市和学校可以从分数够不够、孩子爱不爱、社会上要不要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当三个维度可以契合到一个点时,那就是最优选项。“家长不妨多提供一些信息,不要冒然拍板做决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高考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