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自习刚下,班里两位同学匆匆跑来向我报告:王洋洋同学把啤酒装入“冰红茶”饮料瓶中,正在教室里情绪古怪地畅饮呢。
又是王洋洋,前天因翻越学校围墙,我俩谈了一个多小时,孩子给我的印象是重情义,很聪慧,挺爱动。那天的承诺还在耳畔,怎么今天又会这样?我一边安慰两位同学,一边急速地转动起脑筋:怎么办?狠狠批评?通知家长?严厉处罚?第一节正是我的课,当着全班同学给他好好教训教训?不行,得先想办法了解原因,然后再做处理。这个班的班主任因事请假一个月,临时任班主任的我带这个班才一周时间,但王洋洋的名字却已如雷贯耳,他身边还活跃着几位不爱学习的孩子,常给班级找事。此时的我作为新任班主任,对学生了解不够,贸然批评是不理智,不正确的。教育需要沟通,沟通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和信任。
用饮料瓶装啤酒,看来是费了心思的。如此想喝酒?冒着批评的危险,用伪装的方法,是害怕老师?为哗众取宠,显小聪明?一连串的问号在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伪装、逃避、规则……突然间,想起许多起被纪委通报过的成年人用矿泉水瓶装酒的典型案例。我快速地在网上搜出一则2021年12月22日通报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津用矿泉水瓶装茅台酒顶风违纪的新闻。对,就从这则新闻进入今天的教育。“每天新闻一则”是我语文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精选一则短消息朗读给学生听,然后大家对新闻事件简单点评。王洋洋和这则新闻里张建津的做法很相似,我要通过大家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去启发王洋洋,用同学们的观点去引导他辨别是非。
上课铃响起,我如往常一样若无其事地走上讲台:“最近,我们正在班里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今天给大家读一则新闻,请大家评论这位新闻当事人的行为破坏了什么规则。”我说着便开始为大家朗读起新闻。因为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王洋洋今天的行为十分相似,渐渐地大家的目光都向王洋洋的身上聚拢过去。我装着没有看见,继续朗读并有侧重地评说起来,此时王洋洋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动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我也这样干了,这里装的是啤酒,要打要罚任你。”他把“冰红茶”瓶一举,全班同学“哄”的一声,都大笑起来。我也随着大家一起笑了,略带点诙谐的口吻说:“好聪明的王洋洋呀,可以和这些大官相提并论了。”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
“怎么了,王洋洋,告诉我今天为什么想喝啤酒?”“没怎么。”他很抵触。“有心事?”我平和地问。“没有。”他十分冷漠。“那就不能告诉老师想喝啤酒的理由吗?”我提高些音调反问道。“不想讲。”他虽少了些抵触,但还是冷漠。
我发现要想进入他的内心,这样的对话是困难的。朱永新说:“平等是民主的灵魂”,我这样一点不具同理心的审问式对话,是不民主的。于是,我改变了语调,以安慰的口气温和地说:“酒不是坏东西,喝酒更不是错事。关键看在哪喝,为何喝。中国人讲究酒文化,人与人交往,酒可以增进感情;人有快乐事,会用酒来庆贺;人有伤心事,也同样可借酒消愁;各种特殊的日子或特定场面也是无酒不成席。”我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王洋洋及全体同学,发现大家的情绪也有改变,似乎渐渐地都理解起王洋洋,我觉得时机已到,氛围利于王洋洋道出真情了,便微笑地问:“王洋洋说说你属于这喝酒中的哪一类?”我的话音未落,王洋洋却控制不住感情大哭起来:今天是我祖父的“百日坟”,家人下午要去墓地给爷爷摆供品,祖父生前特爱喝啤酒,中午大家一起喝酒,我偷装了一罐装瓶里,我怕校长你才做我们班主任,没敢请假去祭拜,想着装一瓶酒,以此缅怀爷爷,喝啤酒就像见到我爷爷一样……他哭着述着,此时的教室出奇的安静。同学们个个神情凝重,早没有了先前的“取笑”之态,部分同学甚至还红起了双眼。此时我的心也被重重一击,多懂事的孩子!感情如此细腻,多么孝顺善良……小洋洋还说,他从小跟爷爷长大,对爷爷有感情,平时吃饭,他常给爷爷拿碗筷,开啤酒……
听完倾述,我的内心瞬间变得温暖。倾听,是多么幸福的事,它能让我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美好;同时,我的内心也瞬间变得柔软,教育者唯有内心柔软起来,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教育者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接着我对他的孝心给予赞扬,对他缅怀爷爷的心情表示理解,同时也对将酒装入瓶内并在教室饮用这一行为进行了评述。“王洋洋,我有个想法,愿意听吗?”小洋洋疑惑地点点头。“你是位孝顺的好孩子,为满足你缅怀爷爷的愿望,今晚请你点几位你要好的朋友,老师请你们一起吃烧烤,喝啤酒。”全班同学顿时骚动起来,望着小洋洋满脸愕然的神情。我说:“重要的日子要用一定的仪式去纪念,王洋洋离开他最亲的爷爷一百天了,作为老师,非常体会他的心情。为了不耽误上课,洋洋没有请假到墓地缅怀,这就是对爷爷最好的安慰。今晚,老师给你补上,陪你一起缅怀。”
晚上,他带着班里几位比较调皮也是他最好的同学如约而至,我让每位点了一份自己最爱的烧烤,边吃边聊。从爷爷谈起,讲尊老爱幼,尊师爱生;从喝啤酒谈起,讲规则纪律,自我管理……我适时引导,尽情享受这美好氛围,从他们口里,我听到班级里他们“老班”不知道的许多事,更感悟到只有在此种情境下才能发现原本属于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美好。
(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中心学校 聂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