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4:30刚过,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的校园里就沸腾起来。操场上,三年级足球赛正在火热开战,每进一球,操场两旁身穿舞蹈服、手拿彩球的啦啦操队员们,就会一边舞动一边喝彩;操场那头“小胖墩训练营”也在按部就班地训练着,从最开始面向小胖墩,到现在全员可参加,“小胖墩训练营”成了该校学生提升体能的好去处;稍远处,篮球课也是人气聚集处。教学楼下射击场上,两拨小选手们依次拉弓、射箭,练得好不热闹……
人群中,该校教务处副主任贺冬梅如往常一样巡视着,不时地拿出手机拍几下,不一会功夫,学校教职工课后服务群里就能收到反馈了。“主要看看老师是否按时到课,组织是否有序,学生参与情况如何?”贺冬梅说,为了把课后服务做深做实,该校围绕质量做文章。
作为合肥市“课后三点半”首批试点学校,2017年便开始了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在“双减”背景下,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家长期待,学校顺势而为,在全方位了解家长、学生在课后服务方面的真实需求后,确定了“1+X”的精准服务新模式,即全员参与“1”,弹性选择“X”,精准服务“+”。把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课后服务划分为3个时段,即“1小时面向全体的普惠托管”+“X门自主选择的个性化课程”+“适时的延时服务”。目前,全校1386名学生参与普惠托管的人数高达1382人,占比99.7%,参与个性化课程学习1182人,占比85.3%;提供延时服务的有32人,占比2.3%。
高参与率的背后是该校的早谋划、早准备。2021年9月,该校筹备了五个多月的课程研究院正式亮相。“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广覆盖这些已经全部满足了,我们要做的是在课后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所以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研究院,把课后服务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的,做什么,怎么做?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身兼课程研究院副主任的贺冬梅说。
课程研究院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课后服务学生学什么?“以往都是选课系统里有什么,学生选什么。现在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家长,设置体验环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验过后觉得好再上。”贺冬梅说,就像校外培训机构的试听课一样,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那么,学生选择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这门课就平安落地了?其实不然,贺冬梅说,开课后,学校每天都安排专人到场巡视,查看开课情况,并及时拍照反馈到学校的课后服务群里。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家长到校旁听,填写调查问卷,根据家长的反馈情况适时调整。
此外,该校还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以学校“关心文化”为引领,融合“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学校特色项目,提升服务活力。其中课程建设中,该校依托“五关课程群”(体育与心理健康关课程群、美育关课程群、传统文化关课程群、科技关课程群、劳动关课程群),建构儿童课程超市。通过轰轰烈烈的课程群学习,形成对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让每一个儿童真正面向未来而“站立”。在融合文化中,学校从实际出发,以“关心时光”破解托管难题。所谓“关心时光”,即课后服务的第一个时段。在每天一小时的关心时光中,学生们依托“自主关心——分享关心——指导关心”的“学习支架”开展以自我为主体的研修活动。“目前,90.5%的学生能在每日‘关心时光’中便能完成当天的书面作业,98.6%的学生能够做到不把难题带回家。”贺冬梅说。
宋悦然,该校五(1)班学生。射击场上的她意气风发,眯眼、瞄准、拉弓、射击,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一学年的练习,让她在射击项目中不仅收获了快乐和自信,也变得更有耐心。“之前选择射击,是因为我妈妈希望我磨磨性子,多点耐心,平心静气。现在明显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学习时也少了一份毛躁、多了一份冷静。”宋悦然高兴地说。
贺冬梅说,随着课后服务的持续推进,临泉路二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不仅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学生笑了,教师笑了,家长们也笑了,校园真正变成了“笑园”。
轮滑小子们成了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
该校开心农场成了学生拓展劳动教育、美育的新天地
(王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