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袁乃玉深入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教育集团开展走访调研活动。随后,在合肥市明皇路小学召开调研座谈会,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指出,教育是唤醒和激发。教育要有张力,教师就要有活力;教师要有活力,就得激发其动力。青年教师人人都有才智,个个都有才干。学校要善于以教师工作项目来给予“人人都有出彩机会”,搭建“个个都能发光平台”,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推进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该集团三个校区全体党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等人人都有专属项目达百余个,参与项目教师人数超过总人数的70%,呈现出激情满满、活力四射的景象。
红色智库:专业引领 助力成长
学校建立“红色智库”,探索出“党员导师领航青年教师”航行计划。目前,“红色智库”有48名党员导师,36名党员导师与18名青年教师建立“党员导师互助小组”,落实理论和实践“双导师”机制,而今10余名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学校党总支坚持“自愿申报、双向选择、专家遴选”的原则,建立“党员导师帮扶青年教师制度”。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方向、实施过程、达成目标;以效果为导向,创新机制、形成制度、转化成果。学校通过党员教师“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好讲台,将年轻活力的优势转化高质量发展的胜势,为新时期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提供智慧,为擦亮“学在瑶海”的活力教育品牌贡献力量。
课题研究:学术研究 提升能力
学校以省市区教育规划或信息技术课题为项目,课题项目涵盖学校党建、教学改革、课程方案、智慧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构建研究型共同体,提升教师研究力。省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五微”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正在结题中,省级信息技术课题《基于小学数学学业评价大数据的胜读教学策略研究》进入中期研究,市级《基于绿色指标评价的课堂改进实践研究》等3项课题正在研究中,《党员导师制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进入开题阶段,《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促进小学生肥胖儿童体力活动及其身心健康效应的研究》等区级课题完成立项,校级以问题为导向的小课题达30余项分布在各校区教研组开展研究。
名师工作室: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学校现有市区校“三名”工作室达12个,包含市区级名校长工作室各1个、市级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区级名师工作室4个,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2个,校级名师工作室2个。工作室以 “建设研究型共同体,遇到看得见的成长”为目标取向,坚持以“年有课题研究,季有主题研修,月有话题研讨,周有问题研辨”来促进“研究型”共同体建设。工作室坚持协作式学习、协商式研讨促进每一个成员个性化、内生化成,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
教师工作坊: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学校充分发挥艺术、体育、美育、劳育、科技类等专业教师优势,组建学生素养社团,建立专业学科工作坊50余个,实现专业教师人人有激情、个个有项目。余传波、王月、王娜娜等教师组建学校啦啦操社团,孙敏、陈亚运、周灿、方玉蕾等教师组建学校黄梅戏社团,胡枫、张扬娟、刘厚望、周敏等教师组建学校合唱团,龙君、陈志勇、贾锟、刘志国等教师组建学校田径竞技社团,郝建峰、夏鹏飞等教师组建学校篮球社团,邵磊等教师组建足球社团,韩梅等教师组建创意陶艺社团,吴倩、周敏、胡雪菲组建红领巾实践社团,陈浩然、王艳艳、卫萍组建校级科技工作坊等。
志愿服务:热心公益 实现价值
学校建立公益团队,服务广大师生和家长。比如,余纪勇等教师负责学校图书馆借阅工作,张中娓等教师负责教师读书活动,郑怡老师组建“意江诗社”,赵梅梅老师成立“小荷诗社”等。学校更多教师依据自身特长自由选择项目,作为自己专属项目。比如党史宣讲、心理辅导、花草养护、垃圾分类、公益服务、实践活动等。
作业设计:骨干领衔 人人参与
包公校区探索“3+n”项目化作业管理初显成效。“3”即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集体备课,单元联动,整体谋划,项目式推进,按必做和选做、课内和课外对作业进行分层、分类布置,实行作业统一管理。低段侧重“基础知识+兴趣培养”;中段侧重“知识巩固+能力提升”;高段侧重“知识归纳+系统整理”。“n”即多元发展,多样呈现。语文组推行“项目化”学习,一个主题,多种学习方式,让作业设计更有深度;数学组推行“作业超市”,利用菜单管理,分层设计,梯度安排;综合组推行跨学科融合作业,让作业设计更有广度。教师坚持研究每日作业,分析每周学生作业出错情况,应用大数据对学生作业质量进行集中反馈,涌现“任务单”“项目群”“生本作业”等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课程教学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