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已故双亲的形象又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人勤春早,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勤劳百业兴……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父亲给乡亲们写春联最常用的就是“勤”字。那时候物质贫乏,“勤”好像就能决定一个人或者是一家人的生存质量。姐姐的乳名就叫“勤”。父亲说“勤能补拙”;母亲说“冻闲人,饿懒人”,勤是做人的本分。
后来我到城里上学,每星期回老家一趟,帮家里干点农活,顺便带些干粮。周一的早晨,我总是在睡梦中被母亲叫醒。“快趁热吃饭,你爸把水缸都挑满了,车子也捆好了。”揉揉惺忪的眼睛,依稀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捆扎着自行车后座,后座上方是个竹篮子,里面是母亲蒸的馒头,削好皮的红芋,用罐头瓶子封好的酱菜等,后座的两侧用网袋悬挂的则是刚刚从地里连根挖起的新鲜蔬菜,带着泥土和露珠的,母亲说可以多放两天再吃也不蔫。为了我上学,双亲该起多么早啊!
“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双亲的言传身教下,我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安居乐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父亲写给女儿的对联,我也常用把它教导我的女儿。都说独生子女不能吃苦,有“勤”字引路,我的女儿一路向前。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4年,为了写论文,申课题,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甚至大年三十还在图书馆。我问女儿累不累,女儿笑着说“累并快乐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不都是您教我的嘛!”
现在,每当我想睡懒觉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母亲的话:“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啊,五点半起床,我可以轻轻松松刷牙、洗脸、甚至还可以化个淡妆;若是六点钟起床,天哪,饭都来不及吃,进班学生都到齐了!一早一晚,差别大着呢!如果久而久之,那差别岂不是十万八千里啊!我经常这样给学生举例子。
怀念双亲,弘扬“勤”的家风,勤勤恳恳甘当党的园丁,兢兢业业培育国家人才。我会一如既往教育我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青春有志须勤奋,努力拼搏向未来!
荣爱华,女,中共党员,界首中学语文教师,界首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中心主任,界首市“荣爱华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阜阳市学科带头人”,“阜阳市名师”“优秀家庭教育讲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荣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