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座座热闹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也让今年的高考推迟了一个月。在这个特殊的暑假,准大学生们都在忙些什么?有哪些规划?又经历了怎样的难忘事件?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以“我的后高考时代”为题,采访了3位不同类型的准大学生,听他们讲述各自的“后高考时代”生活。
苗可欣在北大未名湖畔。
北大新生苗可欣:暑假参加北大线上培训
655分、文科全省排名第九,看到自己的成绩单时,苗可欣心里石头终于落地了,梦想中的大学近在咫尺。“我现在还没拿到录取通知书,但是在网上查到了录取结果,是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苗可欣说,这几天她正在参加北大元培学院开展的线上课程,她希望在这个各学科各领域交叉的舞台,能学得更多、更广。
制作毕业视频送给全班同学毕业于宿城一中的苗可欣以总分 655 分、全省排名第九的亮眼成绩,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在接受采访时,她显得坦然又胸有成竹,“文理分科之后,我基本上一直是年级第一名。”稳定的发挥、良好的心态,让她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高考结束之后,苗可欣开始忙着学习剪辑,利用手中的素材制作班级毕业视频。在她看来,提前学习一些将来可能会用到的技能是很有必要的。“我自学了视频剪辑和 Excel,班里的视频都是我自己剪的,一共十几分钟,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苗可欣说。
“高中生涯对我来说非常充实,也是特别难忘的一段经历,我想把一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作为班长,苗可欣和同学们的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这段用心制作的毕业视频也是她送给全班同学的告别礼物。
除了学习,苗可欣对运动也特别感兴趣。“高三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天下了晚自习都会去打羽毛球,这是给自己减压的一种方式。”苗可欣说,放暑假后她还去学了游泳和滑板,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学,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一次暑期活动埋下北大种子
提起北大,苗可欣充满了向往。高二那年,苗可欣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学校选派参加了清华、北大的暑期活动。正是这次活动,开拓了她的眼界,也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苗可欣说,为了能够适应暑期学堂的内容,她提前购买了英语四六级教材,并且大量背诵单词,在当时她的
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有天分,但是她更勤奋。那年苗可欣走进北大校园后,湖光塔影、人文风情、苍翠林木、曲折小径,真切、立体地呈现在她面前。“都说北大是自由的地方,我亲眼见证了这种自由。且不说选课选方向的自由,单是观察每个北大人的神情就能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自信、自在、无拘无束。”苗可欣说,从北京回来之后,她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我一定要考上北大。”
如今,她已被北大录取,人生的“小目标”实现了。
正参加北大组织的线上培训
暑假这段时间,苗可欣没有给自己放长假。相反,她想利用这个时间,努力充电。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圳特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实行低年级不分专业模式。学生在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进一步了解后,再选择匹配自己能力和志趣的专业。
“我以后可能会学PPE专业。”苗可欣说,PPE也就是政治经济哲学的简称,被誉为人文社科类最顶尖的专业之一。
苗可欣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坚定,这几天她正在参加北大组织的新生线上培训。
“这个培训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确定专业方向,增加新生对学校的了解。”苗可欣说,对于大学生活她已经有了明确规划,在她看来,大学意味着自由变多,相应地自学能力也要变得更强。
高中就担任班长职务的苗可欣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班里人缘也颇佳。班级中的大小事务,比如运动会,文艺活动等,她都积极参加和策划。她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埋头苦学的学霸,她的言谈举止充满自信和风趣。毕业之后,她也对一直陪伴她的老师和同学表达了不舍和感谢。
3 年陪读,苗可欣深知妈妈的辛苦,“最要感谢的人是我妈,感谢她 3 年来的陪伴。”
徐涵姝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杜茜玉: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大学
“杜茜玉,你考上了!”8月15日晚上收到学校老师发来的清华美院录取截图后,杜茜玉激动得从床上跳了下来。只有她知道,这份录取通知有多么来之不易。“这一年真的太不容易,我想过了,考不上清华大学,我就去复读。”对杜茜玉而言,这个暑假一大半时间都是在紧张和等待中度过,如今仅剩的十几天假期,她准备好好放松下,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大学生活。
“杜茜玉,你考上了!”
“我可是压制了自己12年,一定要抓住暑假最后的时间好好放松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毕业于宿城一中的杜茜玉发出爽朗的笑声。而直到8月15日之前,她的这个暑期都是在紧张、焦虑中度过的。
7月8日晚上,在结束了两天紧张的高考战斗后,杜茜玉便收拾起了行囊赶往青岛参加清华大学的美术专业校考,“我们本来以为校考取消了。这次既然可以考试,就得拼尽全力。”7月9日,在校考开始的前五天,杜茜玉和安徽省的其他两个考生,来到清华大学在青岛设置的考场附近宾馆,没日没夜地画画练习。色彩、素描、速写,每一个考试项目她都努力做到胸有成竹。“我们就在宾馆的小角落里支起画架练习,当时就一个想法:全力以赴。”杜茜玉说。
高考、专业校考结束了,可这并未让杜茜玉的心完全放松下来。查看往年分数线、分析考试成绩、填写高考志愿……每一次的不确定性都让她寝食难安。
“往年清华美院的录取综合分数大概在208分左右,今年我的综合分数是212.5分,感觉还是很危险的。”
“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是最煎熬的,包括我爸妈都紧张得睡不着觉。”杜茜玉告诉记者,8月初,她就开始不停地在网站查看自己的录取结果。一次次刷新网页伴随着一次次忐忑不安,一直没有录取结果让焦虑不安的她甚至放弃了查询的念头。“我都想好了,考不上清华我就去复读。”杜茜玉说。而就在8月15日夜间,杜茜玉收到了学校老师的微信,“杜茜玉,你考上了!”在仔细查看录取结果的截图后,杜茜玉和父母激动地喊了起来。“我的老师们还打算深夜就来我家喝酒庆祝,真是太开心了。”如今尘埃落定,杜茜玉终于能好好放松一下了,这个假期注定是她最难以忘怀的记忆。“驾照我也不考了,我要和朋友聊天、聚会,要画一些自己最喜欢的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杜茜玉说。
刀山火海也要抓住机会
提起美术艺考生,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文化课成绩较薄弱”上。而杜茜玉,以专业课考试全国排名第164名、文化课577分的好成绩刷新了他人的认知。但只有杜茜玉自己知道,这份成绩有多么来之不易。
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座座热闹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连带暂停的还有杜茜玉的美术校考之路。“清华大学的校考时间原本定在2月15日,疫情突然出现,校考延迟,我们这些在北京集训待考的学生一下子全被‘打发’回家了。”如今,杜茜玉笑着讲出了自己坎坷的考试之路,那些无数次哭过的深夜成了她最美好的回忆。
一张张素描纸堆积,一根根铅笔头磨光,一次次情绪崩溃放声大哭……这就是杜茜玉9个月来封闭集训的生活。为了冲刺清华大学的美术专业课校考,去年5月份开始,杜茜玉就和安徽省其他4个被优选出来的艺考生来到了北京封闭训练。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杜茜玉就在画室的小小座位上不停地勾勒出各种线条。
“我特别想做好,想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每张画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心态就会崩掉。”杜茜玉坦言,为了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她给自己施加了很大压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在经过了无数次情绪崩溃放声大哭后,杜茜玉在同学和老师的劝解下,放松了心态,准备迎接清华大学原定于2月15日的校考。
可谁知,校考被无限期延迟了,杜茜玉和同学们就这样被“打发”回家了。“当时我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回到家特别压抑。”在此后不久,清华大学通知要通过年前的美术联考成绩决定考生是否有资格考试,分数线定在308分,这对联考只考了297分的杜茜玉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准备了一年竟然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失落、沮丧,甚至是绝望……杜茜玉只能转头去专攻文化课。可能是好事多磨,一直到6月,杜茜玉再次有了机会在高考结束后去青岛参加校考。
“那一刻我就决定,刀山火海我也要去抓住这次机会。”杜茜玉说。
以后想做一名信息设计师
在8月19日拿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杜茜玉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了,“我要好好放松一下,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大学生活。”这个18岁的小姑娘大笑着告诉记者,除了学习就是画画的12年后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我爸爸让我学驾照我都没去学,这离开学没几天了,我得去抓紧玩了。”
对杜茜玉来说,所谓的玩也就是不再逼迫自己早起晚睡,可以放松地睡上一觉;不再重复地为了应付考试而画画,可以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不再焦虑地等待着各种考试,而是可以对未来展望。
对杜茜玉来说,这12年来她是幸运的,可以坚持自己的爱好并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全力支持。小学开始就去学儿童画,初中开始接触素描色彩,杜茜玉对画画倾注了满满的热情。“以后能把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那是最开心的事了。”除了这些,杜茜玉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那些曾一起并肩奋斗,一起经历艰苦岁月的好伙伴、好老师。
谈到未来,杜茜玉充满了期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只是她梦想的起点。她所选择的是信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以后我想到一些专业的大型公司做一名信息设计师。”
等待陈奕涵将是全新生活。
陈奕涵:这个暑假有诗和远方
高考前,陈奕涵对暑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期待。但这两个月里,刚刚考上湖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她,学了一直想学的吉他,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西北旅游,还考了驾照,让她感叹在三年的高中苦学后,得到了很多新鲜的体验。
把高中欠的运动补回来了
“我高考前也没有很期待暑假,因为考前考后,我还是我,没什么不同。”陈奕涵说,如果没有那些令人头疼的题目,她还是更喜欢高三的生活,“因为可以和同学们在一起。”对于高考后的暑假,陈奕涵最初的感觉就是放了一个大大的长假,“和今年的超长寒假应该也没什么不同,主要就是休息娱乐了。”
作为一名女生,陈奕涵和很多同学一样,高考后最想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形象。“有的同学去染发了,产生了颠覆性的效果。我没有那种胆量,但也买了很多新衣服。”虽然换种形象会让人开心,但仍然不能让陈奕涵满意,“反而是运动和读书,会更让我满足,大汗淋漓的时候,感觉把高中欠的运动都补回来了。”
从小英语成绩很好的她还报了日语班,希望再多掌握一门语言。“我很喜欢日本动漫和游戏,现在没有翻译看起来很麻烦,所以想把日语学会。”陈奕涵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西北之行感受独特风情
这个暑假,最让陈奕涵感到酣畅淋漓的一件事,莫过于8月初和同学们一起前往西北的旅行,“不仅品尝了特色美食,体验到特殊的内陆气候,也领略了少数民族独特风情。这些都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
陈奕涵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岗什卡雪山,“那是从没有见过的景象。祁连山‘眉眼’刚毅,在山尖却顶着白色的雪,具有别样的魅力。”陈奕涵一路望去,西北的自然风光皆是如此,“平坦处广袤深沉,险峻处烟云缭绕,和我所生活的平原景象大不相同。”
高原反应和迅速变化的气温,也让陈奕涵吃了一些苦头。“在爬卓尔山的时候感到了胸闷,想想之前和同学们聊过的高原反应可怕案例,心里开始担忧。”但好在有同学相伴,“我和同学们边录像边爬山,在互相鼓励下,最终顺利登顶。”
除了自然风景,西北的人文景观也让这位文科生流连忘返。比如,有“天下第一雄关”美誉的嘉峪关,威严高耸,让陈奕涵无法想象千年前一片荒芜的地方,能就地建起如此庞大的建筑,“一边看,一边感激这样的伟业能留存至今。”
而关内一处戏台上“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的对联,也让陈奕涵在西北的戈壁和风沙中唏嘘不已。“当年,出了关便是戈壁,往前是鬼门关,向后是泪涟涟,多少老百姓为了生活而冒险。”
陈奕涵和同学们继续西行,穿过热情的沙漠,走过彩色的莫高窟,看“天空壹号”流水的碧波,俯瞰蔚蓝的西海,“从早晨身体直打颤到下午热出汗,一天又一天,西北之旅也很快结束了。”离开的时候,陈奕涵忍不住向远处回望,“那是无言的连绵山脉,突然想起林则徐的一首诗,‘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报吉他班满足自己心愿
在陈奕涵的生活中,有诗和远方。既然有了远方的旅行,她也在寻找生活的诗意。她报班学起了吉他。
“一直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喜欢弹奏吉他时的感觉,但高中没有时间学习。暑假里,我报了一个吉他班,算是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弹吉他很酷,但学吉他并不容易,“特别是初学起来,怎么做都显得很笨拙。一弹出闷弦时,唱出的声调都会拐了弯。而和弦的按法,也容易忘掉。”有时候陈奕涵指尖按得生疼,也无法如愿弹出流畅的旋律,“有时便会觉得,和文化课学习一样,学乐器也无法一蹴而就。”从学吉他里,陈奕涵得到了一些感悟,“虽
然高中毕业了,但我没有接触过的、不擅长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会努力去学,去战胜困难。我的人生,就是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成长起来的。”
学习开车迎接新的人生
和很多人一样,陈奕涵也在高三暑假报名考了驾照。“当时是暑假刚开始时,爸爸问我,‘你去学车吗?’我一愣,内心很拒绝,但是想到会开车是一项生活技能,无奈也只能去报名。”和陈奕涵同时报名的一位女孩,也是刚刚结束高考,“我感到一丝安慰。”
于是,两个高三毕业生一同吐槽教练的放任不管,一同抱怨离合器踩得脚疼,枯燥的练车在欢声笑语中变得快乐。“我们渐渐熟络起来,她没拉手刹我会提醒,我有没有压线她会帮我看着,在互帮互助中,直角转弯也越练越熟练。”
“现在马上要开学了,我也像是拿到了人生的驾照,准备‘开车’远行了。”这个意气风发的女孩,即将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扬起梦想的风帆,随风远航!
徐涵姝 郑瑜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徐琪琪 叶晓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