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地处南郊,是裕安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居委会、5个社区,全镇户籍人口4.5万人,常住人口12万人。所辖5个社区(东方红社区、梅花社区、陡歩河社区、淠滨社区、凤凰河社区)均为拆迁安置后成立的,属于典型的“村改居”情况。
“村改居”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可以利用六安市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消费和人口便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以增加当地居民和政府收入,但挑战也不容忽视,社会转型后老百姓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存在技术欠缺,当地政府在探索新的农业经济增长中存在人才和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
今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团队——科技助农小分队以“大街小巷追寻农耕文化 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发展”为主题,聚焦乡村和城市的交界地带—“村改居”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开展专项调研,旨在为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助力推动转型后城镇农业经济发展。
追随历史脚步 赓续红色血脉
为深入探寻皖西发展的历史,团队第一站来到了六安市皖西博物馆。《走进皖西》基本陈列以历史的进程为脉络,以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葬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通过“皋陶魂、“星光灿烂”“八月桂花遍地开”三个单元揭示皖西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与贡献。本馆内还有分为“百姓的天籁”“不灭的印记”“永久的艺术”“不断的根脉”四个单元,展示独特而鲜活的皖西文化记忆的《文脉延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分为“历史沿革”“唱腔伴奏”“名家名剧”“创新发展”四个单元,并展示了皖西庐剧发源、传承、发展的历程的《皖西庐剧艺术陈列》两个专题陈列。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红旗漫卷”单元,这部分以革命题材和战争场面为主,唤起了同学们对风雨飘摇年代革命先烈的敬仰。枪林弹雨、热血青春鼓舞了同学们培养坚强意志、增强刻苦学习的信心。当看到那一幕幕激战的岁月,心中不由对革命中那些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肃然起敬,也对这片红色土地产生了由衷地敬佩之情。
走进基层单位 聆听一线声音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分别来到了裕安区农业农村局、城南镇镇政府、金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专题调研。
在裕安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方绪奎、农广校校长张显著、农业农村局项目办主任卢兴坤参加了座谈会。据了解,农业农村局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并且通过实施机械强农,提高村镇新型农业包括植保无人机在内的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当然,与会领导也提出了目前遇到的很多难关,比如可利用的农业土地不足、人才缺乏断层现象严重等。“咱们这儿50岁的都算是年轻人了啊!”这句玩笑话的同时透露出了些许无奈。农业农村局也希望可以与农林高校寻求合作,如技术研发推广、项目共建共研、开展基层实习活动等,共同推动基层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金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郑仁军、植保植检站站长郝绪春为团队详细介绍了金安区围绕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中心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金安脆桃为主,兼顾葡萄、猕猴桃、草莓、蓝莓、樱桃、桑葚生产的高附加值村镇特色林果产业,提升金安脆桃亩均效益,推进江淮果岭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同时推广中心也提出了现阶段遇到的困难,如人手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性托管模式宣传力度不够、村镇农业经济转型较为缓慢等。他们殷切希望学农的青年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入基层去感受去实践,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你们年轻的模样,很羡慕。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的时光,一定要多出来看看、听听、走走,了解真实的农业是什么,真正从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知农爱农情怀。”城南镇党委副书记刘颜对同学们说道。近年来,城南镇始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作为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引领推动作用,探索发展新路径,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部门在治理的基础上也更加充满人情味儿,在打造最美城镇的基础上还专门设立了商贩流动摊点便于农户们展销,可谓是一举两得。其辖地的关王庙村更是美名远扬,该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全村现有草莓种植户70余户,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新格局。
深入田间地头 助力乡村振兴
关王庙村是城南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村。关王庙村最早于2002年开始种植草莓。目前以草莓“红颜”为主打品种,又研发了一款新品种——“粉玉”,这两种草莓都深受群众的喜爱。2022年,关王庙村村集体经济新建了16亩葡萄园,着手准备葡萄的种植。为进一步了解,团队分成三组在关王庙村附近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实地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老百姓认为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如:经济收入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减少等,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流失、种植技术欠缺、新品种开发力度不够、居民参与率较低等问题也是阻碍当地农业发展不容小觑的因素。
调研期间,小分队还马不停蹄地深入六个“村改居”社区,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对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走访调研。通过此次的访谈活动,了解他们对“村改居”后社区的环境与生活条件状况以及对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的意见。
您家有参与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吗?您家附近有无特色的农产品?您家的收入来源主要在哪方面呢?您目前享有哪种社会保险?您觉得“村改居”之后,生活水平与之前相比是否有所提升?您是否满意“村改居”后所带来的各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养老、教育、卫生等)?您觉得“村改居”后农业发展的优势在哪方面?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累计深度访谈人数达60余人,整理文字材料3万余字。
实践拓眼界、出真知、长才干。通过5天的实践调研,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村改居”背景下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对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工作制度的改善以及当前的农业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而团队成员每一个人,在不断调研的过程当中明白,身为青年大学生、身为“植保人”,应当有一种使命感,应当走进田间地头,刻苦钻研,为农业产业的振兴尽一份力,让青春扎根田野。